這個冬天來得很早,河北省沽源縣長梁鄉韭菜溝村村民張永紅農閑在家。沒想到,*湊熱鬧的經歷,竟讓她找到了“在家賺錢”的新辦法。
她看到好幾位村民朋友都在微信轉發一條培訓消息:在沽源縣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將舉辦電商實操培訓班,讓農民也能成為網紅主播,足不出戶即可賣貨賺錢。
抱著湊熱鬧、試一試的心態,近日,她也來到了培訓班現場。經過短短3天培訓,她和許多村民一樣,從對直播、微商、電商等概念一知半解,到逐漸入門、上手實操,并通過直播、小視頻等形式售賣自家土特產,收獲自己的電商“*桶金”。不少學員還在培訓班的微信群里“炫耀”:“我的直播和小視頻已經開始賺錢了。”
張永紅覺得,自己和許多村民一樣,正在通過互聯網逐漸跟上時代的節拍。“雖然在農村,但比城里人活得自在,以后沒事了用手機做點小生意,日子就更美了。”
一邊剝著玉米 一邊直播賣貨
在沽源縣,像張永紅一樣逐漸跟上農村電商節拍的農民越來越多了,而在千里之外的太行山區,一群和張永紅一樣的農民則走在了前面。
和沽源一樣,位于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省武鄉縣是典型農業縣,也是*貧困縣,農民缺乏創收手段。2018年春節前,北京中農服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嘗試帶領經過培訓的農民,在“一直播”等直播平臺上發起“年貨大集”直播活動,教授農民通過直播的方式來推介、銷售自家農產品。
在兩周的直播活動中,許多武鄉農民*次注冊直播賬號,開設直播間,在鏡頭前操著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講述自家農產品的春種秋收和營養價值。讓他們驚喜的是,所有參與直播的農民都獲得了訂單。在“年貨大集”直播示范效應下,武鄉縣越來越多農民加入到直播賣貨的行列,“中農服農民主播團”也正式落地武鄉。
任利紅就是武鄉縣“農民主播團”的一員。前些年,她一直跟隨老公在外打工。2017年11月,聽說村里舉辦了“微商培訓班”,可以學習在手機上賣自家農貨,她專門請假回家參加了培訓。經過培訓,她開啟了自己的農民微商之路,但因為流量太少,她的農產品無人問津。
2018年2月,在中農服組織發起的“年貨大集”直播活動的帶動下,任利紅在家一邊剝著玉米,一邊開啟了自己的*次直播。在直播間里,她曬著自家種的小米、苦蕎茶、手工掛面,也聊著村子里的新變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3月中旬的一場直播中,有一位北京的客戶在直播間聽了她介紹的武鄉小米,馬上加了她的微信,訂購了2.5公斤小米。4月的兩個晚上,她又通過“直播+微商”賣出了800元的苦蕎茶。
逐漸增長的訂單堅定了任利紅做直播賣自家農產品的信心。她開始每天通過直播介紹自家的農產品,還教購買者用這些雜糧做家鄉的美食。今年新小米成熟后不到一個月時間,她家的3500多公斤小米銷售一空。
據中農服沽源電商示范縣項目經理戎濤介紹,類似的故事還在很多農民身上發生。在武鄉縣,有做掛面的農民通過“直播+微商”,一個月銷售額超過4萬元;在沽源縣,有幾家農家樂通過“接地氣”的直播,吸引了數十位北京、天津等地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還有一位60多歲的李大媽直播自己制作手工棉褲的過程,月銷售額達8000元,掙得比村里一些年輕人還多。
既要脫貧增收 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截至目前,已有300多名農民正式加入“農民主播團”項目,還有數百名農民在接受篩選和培訓。這些農民主要來自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新疆等地,大多是年齡大、文化程度低、家庭困難的普通農民,而且中老年女性占絕大多數。
如何教會這些基礎薄弱的農民用好直播,并且還能賣出貨?戎濤和他的同事雷荃琴剛開始也犯難。“來參加培訓的農民都是50歲以上的,40多歲都算很年輕了,這么多人連淘寶都不會用,咋辦?”
雷荃琴覺得,每個村子里需要有一兩個成功案例,才能帶動大家的熱情。
在給河北、山西等地的農民培訓時,這個外號“瑤族小妹”的小姑娘經常拿自己打比方。兩年前,在家養病的雷荃琴通過網絡平臺發現,中農服公司在嘗試幫助農民通過直播賣貨賺錢。病愈后,她也開始學習這種模式,并在2017年加入中農服公司,成為其中的一名培訓師。
在武鄉、沽源等地給農民培訓了1年多,她感覺自己的案例確實在影響著當地農民的行動,而農民對脫貧增收、電子商務的渴望也點燃了她培訓更多農民的熱情。12月4日-6日在沽源舉行的“農民主播團”培訓原本計劃只招募30人,但在培訓的*天就來了70多個,很多五六十歲的農民,頂風冒雪趕來,筆記寫了好幾頁。
有位60多歲的唐阿姨并不是貧困戶,做直播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賣貨賺錢,而是想學好直播后,能跨越跟年輕人之間的代溝,甚至帶動身邊的村民一起學習新東西。
北京中農服農業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縣域電商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張文波是“農民主播團”項目的發起人之一。在他看來,這個項目*的意義在于,既幫助農民賣貨,實現脫貧增收,也幫助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改變其思維觀念。“這個項目也是對‘扶貧先扶智’理念在電商扶貧領域的*成功踐行”。
張文波提到,已經有許多農村婦女在學會通過直播賣貨后,成了村里人學習的榜樣。“通過直播、短視頻、微商這些新的東西、新的理念,農民跟外面的客戶直接接觸,既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也帶動了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拼的是質量 靠的是誠信
據了解,“中農服農民主播團”項目已經成功入選國務院扶貧辦全國電商扶貧典型案例,成為其中20個企業案例之一。目前,該項目已在全國20多個縣落地,并在各地繼續復制推廣。
正如其他扶貧模式一樣,要想在更多地方落地,“農民主播團”模式還需要更多的配套與支持。張文波認為,此類模式在更多地方的落地、推廣,關鍵還需要縣級地方政府完善當地的電商基礎設施,例如降低快遞物流成本,將本地形態各異的土特產品進行標準化、品牌化的包裝,從而讓農民在市場上的“吆喝”更有底氣。
事實上,隨著更多人了解和參與其中,“農民主播團”正在得到更多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源的支持。
沽源縣副縣長胡萬程對“農民主播團”項目高度關注,對于項目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及時予以解決。武鄉縣副縣長鄭丹表示,要加大電商培訓工作力度,提供各種必要幫助,讓更多本土優質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走出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農民主播團”的實踐探索說明,了解農民是幫助農民的前提,高大上的電商平臺模式農民學不來,微信群、朋友圈等途徑農民雖然會用,但相互之間產生不了交易需求,而直播模式既能擴大受眾面,又能被貧困農民掌握。
葉興慶指出,電子商務可以增強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電子商務的新業態下,拼的是產品本身的特色和質量,而貧困地區因遠離工業化地區,具有良好的農產品產地環境,消費者更加信任。“農民主播團”模式未來要想在廣大農村地區立得住、行得遠,至關重要的是誠實守信,贏得回頭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