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黑斑蛙套養黃鱔的混養模式 用地少效益高
黑斑蛙套養黃鱔的混養模式 用地少效益高
農業網   時間:2018/12/13 12:25:00  來源:農業養殖技術  閱讀數:425

  水泥池養蛙導養黃鱔技術

  專業化、集約化水泥池養蛙,還可以導養少部分黃鰭,用地少,畝產效益高。蛙和黃鱔都與水有關,蛙在池里一般情況是不下水的,多數時間都在陸地上或人工造就木板或泡沫板上休息,蛙在上,黃鱔在下,用水少,相互不產生矛盾。而黃鱔都在水里生活,投喂蛙的餌料吃不完掉進水里就被黃鱔吃食,可不單獨給黃鱔投食,這樣即避免了餌料的浪費,又很好地利用了場地,凈化了水質,提高了產值,值得社會全面推廣。

  (1)建設蛙池時一定要選擇地勢稍高,不被水淹,地面平坦規范,水源條件一定充足,環境安靜的地方建池。養殖池四周*種上樹木,以免夏日太陽直射蛙池,蛙池上空搭設瓜棚等遮蔭物。池中種上水草,并放上木板或泡沫板作蛙的食臺,還能為黃鱔遮蔭避光。

  (2)建設蛙池時即要考慮蛙的飼養條件,又要考慮黃鱔的生活習性來修建水泥池。建池時,先把地面整平,規劃好用地面積,畫好蛙池示意圖,考慮進水排水通道。蛙池用磚砌成面積在20-50平方米(以長方形為好),深度在40-50厘米,池四角做成弧形的水泥池。要求池壁光滑。為防蛙外逃,還要在水泥池四周沿邊加上尼龍紗網。蛙池進排水管一定要相對應,不要把進水口和排水管做在一邊,而且進水排水要獨立,不要池與池相通,以免造成細菌交叉感染。有條件的地方,采用微流水養殖蛙和黃鱔效果更好。

  新蛙池規模整齊地完成修建后,不要馬上使用,要用清水浸泡半月以上,測試PH值在6-7.5之間,換上新水后才能使用。

  (3)蛙池布局

  用水泥池養蛙和黃鱔,池里沒有泥土和陸地面積,都不利于蛙和黃鱔的生長,這時我們應采取人為創造自然生態條件。在水泥池里,應裝上20厘米左右深的水,按養黃鱔的水質要求培育好水質。因為黃鱔怕光,池子里應多種上水草,*是水葫蓮,因為這種水草遮光性強,長勢快,凈化水質效果好。再在池中央或一邊放一塊木板或泡沫板作蛙的食臺,食臺大小要根據蛙池大小和蛙的數量多少來定。但還注意的是,一定要方便清池換水,水草面積只占蛙池的2/3即可。

  (4)放苗

  蛙與黃鱔導養,要求黃鱔規格與蛙的規格基本一致,黃鱔不能太大于幼蛙,如果規格太大,黃鱔會吃掉小蛙。一般要求黃鱔不能吞吃幼蛙為度。無論是放蛙苗,還是放黃鱔苗,在放苗前,一定要把苗種事先用蛙寶消毒凈消毒10-20分鐘后,再入池飼養。放養幼蛙密度撐握在每平方60-100只,以后逐步分池飼養。黃鱔苗每平方米面積應控制在20條左右,如果餌料充足,水源條件好,可以適當多放一些。

  (5)無論是從外地采集野生蛙苗或鱔苗,還是自己專業培育的苗種,在入進池后,前三天不投喂食物,等蛙安靜下來,基本習慣池子生活時才投喂,一般剛開始投食時,*是少量多餐投喂,以后待蛙全部都能自己采食時,逐步增加餌料量,減少投喂次數。喂食一定投喂到餌料臺上,做到定時、定點、定量、定質、定人的五定喂養方法。黃鱔苗投放量大,除了給蛙投喂一些餌料外,還要給黃鱔投喂一些飼料為好。

  (6)管理

  蛙與黃鱔混養,*的難度就是水質很容易污染,特別是水溫在21-28攝氏度的情況下,蛙與黃鱔的吃食量都會很大,水質*容易變壞,有可能的情況下,*每天都換水*, 有條件采用微流水*,始終保持池水清潔新鮮,溶氧量高,水溫適度。每天都要檢查水質、水溫、溶氧,蛙和黃鱔的吃食等情況,發現問題應及處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ishiyu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