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滴水成冰;室內,暖意融融。在南和縣和陽鎮西東韓村的菊花大棚種植基地內,一派繁忙景象,花農們進進出出忙著采摘菊花。一支支金黃的菊花從這里裝車銷往全國各地。
“我和愛人都是聾啞人,生活特別困難,自從村里建起了扶貧基地,我就在這兒打工,收入比過去翻了兩倍多。每天忙碌在鮮花叢中,人也年輕了許多。”35歲的楊少坤在手機上打下這段話。
西東韓村全村162戶,貧困戶占數不少,目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還有6戶。2013年,曾在山西太原經營20年鮮花批發生意、有著“菊花大王”之稱的王彥杰回村建起了大棚。他帶領鄉親們開始種植菊花,成立了合作社,并逐漸掌握了技術,又產又銷。首批建成23個棚、34畝的菊花基地,每年效益都在百萬元左右。
近日,在菊花大棚里看到,一枝枝、一叢叢,枝繁葉茂、競相開放,滿眼的金黃。“首批菊花扶貧基地建成后,利潤可觀,村里30余戶靠菊花拔了‘窮根’。下一步,他們還將根據市場需求情況,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更多人就業增收。”西東韓村支部書記王彥偉介紹,菊花成為致富花,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在扶貧基地優先安排工作,不出家門口工作,收入不愁。
菊花開出致富路。在脫貧攻堅行動中,南和縣積極發展以西東韓村種植為代表的特色種植,發展特色農業種植面積15萬畝,輻射帶動10萬余名農民實現增收。“我們突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用產業發展鏟除‘窮根’”。縣長韓明智說。
目前,南和縣已擁有種植合作社600余家,家庭農場100余家。為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去年以來,該縣通過推進“農村黨支部參與、領辦專業合作社”黨建模式,選出了136個村成立了合作社,發展富民產業,進一步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加了百姓收入。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