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滿桂,是湖南省常寧市勝橋鎮的種糧大戶,現年47歲,高中文化。2018年,他種植水稻13公頃,在逆境中實現盈利10萬元。
陽滿桂自2009年起從事規模種糧,歷經十年的生產實踐,感觸良多,經驗頗豐。筆者通過采訪,擷取他的主要經驗:
種糧規模適度。“種田的利潤微薄,需要靠規模出效益。但是規模過大,若管理跟不上,則虧損風險也更大。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家庭經營種糧規模以20公頃左右為宜”,陽滿桂介紹說。陽滿桂一家四口人,兩個孩子都在讀書,妻子長年在外務工,基本上就他一人在家務農。他量力而行,逐步擴大種糧規模,2015年創立常寧市田野家庭農場,水稻種植面積發展到10多公頃。規模效益達到極限后,他調整經營策略,在穩定種糧面積的基礎上,追求提質增效。
全程機械作業。當前,留守農村的人員以老人和婦孺為主。農業勞動力十分短缺,人工工價持續上揚?;谶@種現實,陽滿桂選擇“以機代人”。他家聯合收割機、大型犁田機、高速插秧機等農業機械一應俱全,入股的常寧市一起農機合作社還擁有一個稻谷烘干中心。耕地、插秧、防治、收割等水稻生產全過程,他都是采用機械作業。這樣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如今,他一人耕種十多公頃水稻,還有空閑為其他農戶提供農機作業服務。
學用農業科技。“種田是門技術活。水稻生產中,播種育秧、肥水管理、病蟲防治等等,各個環節都不容有閃失。若不講究科學,就難有好收成。”陽滿桂感嘆道。為提高種田水平,他長期訂閱《湖南農業》等科技刊物,積極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習,并學以致用,善于運用農業新科技。他在當地率先推行水稻機插、測土配方平衡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等新技術,在實踐中摸索創新,攻克了不少新技術在生產應用中遇到的問題。比如,他在推廣應用原田泥漿培育機插秧技術中,自主研發出泥漿機,一舉解決了因秧腳泥土中的石子造成插秧機卡殼斷針的問題,極大提高了機插效率,得到了農機專家的稱贊。
注重品種選擇。“農以種為先”,品種選擇至關重要。在品種選擇上,陽滿桂做足功夫。他積極參加全市的水稻新品種展示示范現場觀摩“看禾訂種”活動,還主動承擔了隆平高科、亞華種業、金色農華等種業公司的一些水稻新品種試驗示范和水稻品種安全跟蹤評價工作,通過試驗示范、田間考察,從中選擇出滿意的優良品種。2018年,國家糧食收購政策調整,稻谷從“政策性收購”為主向“市場化收購”為主轉變。秋收后,國家糧庫遲遲未開庫收糧,常寧一度出現了賣糧難。陽滿桂家今年收獲稻谷150多噸,都是剛出田的濕谷,就全部銷售一空。像桃優香占等*優質稻,各家米業公司競相收購,價格較普通稻谷高出20%。“既要注重品種本身的性狀表現,又要適應當地的生態條件、種植習慣,更要適合市場需求”,這是陽滿桂在選種方面的心得體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