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茶樹菇確實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現在在后溪鎮食用菌產業園種菇的農戶有29戶,去年是47戶。之所以減少,主要是通過種科技菇,一些農戶脫貧了。”近日,來到浙江省衢州泉井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毛金富介紹。今年,他與農戶一起種了450萬袋茶樹菇,同時還銷售了550萬袋茶樹菇菌包。
他說,金針菇比較適宜工廠化栽培,如果市場上量大,種菇農戶就比較難賺錢,有的還虧本。而茶樹菇還是以人工栽培為主,如果要反季節栽培,只能搭建大棚進行半工廠化栽培,“除了裝菇料、接種、滅菌、發菌是機械化的,其他如開袋、上架、采菇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工。”
因此,種茶樹菇市場空間大,銷路也不愁。“農戶與我合作種茶樹菇,一袋菇有1元以上的利潤。”毛金富說。
毛金富種了十多年食用菌。種菇多年,他發現:食用菌的品種選擇是賺錢的關鍵。2010年,毛金富栽培了12萬袋茶樹菇,一袋的利潤達2.7元。嘗到科技種菇的甜頭,2014年,毛金富在后溪鎮泉井邊村流轉10畝地,搭建鋼架大棚8畝,開始規模化種菇。當年,他種了200萬袋茶樹菇。2015年,毛金富還注冊了“泉井藍”商標,并獲得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和無公害產品認證。種技術菇、放心菇,如今,他辦的泉井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形成集菌種、菌棒培育、菌菇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企業。
可是,與自己種菇不同之處是:農戶種菇*缺的還是啟動資金。這又該怎么破題?2016年4月,在衢江區農辦與衢江農商銀行扶持下,毛金富推出“1+n”模式進行破題。即由毛金富出資為主,區農辦提供相應的扶貧資金,將這兩筆資金作為產業擔保資金,再由該聯社放大5倍進行授信貸款,帶動n家農戶種菇增收。
從自己種菇,再到帶領農戶一起種,“1+n”模式破解了農民種菇缺資金問題。要帶動更多農戶種菇增收,還需規模化生產,再上新臺階,這又該怎么辦?
去年,在衢江區政府扶持下,毛金富利用自己的技術、市場渠道等優勢,又創新了一個“企業+財政扶持=農戶增收”的股份合作模式。
“利用這個模式,農戶種菇的積極性更高了。”毛金富介紹,這個模式是企業出資100萬元,區農辦下屬國資企業出資400萬元,一同合作建后溪鎮食用菌產業園,讓更多農戶參與種致富菇。產業園占地40畝,新建食用菌菇房20幢60間。
“現在,農戶要種菇,租一間菇房年租金是5000元,只需出勞力,種好菇就能賺錢。”而毛金富主要負責提供菌種、菌棒與栽培技術,并對農戶的食用菌進行統一收購和銷售。
在毛金富的工廠一側搭建了不少種菇的大棚。“我種了兩年,已經賺到了錢。”農戶毛娟告訴記者,今年她租了2個大棚,種了12萬袋茶樹菇,已經賣了十幾萬元。而以前,毛娟家一年收入也就2萬元。賺到錢,毛娟打算明年要多種菇,還準備建新房。
為了讓更多的農戶種科技菇、放心菇,毛金富開始走創品牌菇的道路。他介紹,現在茶樹菇的鮮銷市場雖然不錯,但利潤空間不大。“我已經把鮮菇加工成干品,成功打進杭州超市,120克賣30元,已經賣了60多萬元。”加工的干品他也注冊了“泉井藍”商標,眼下正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努力打響茶樹菇品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