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市農業局認真履行農業產業扶貧職能部門職責,探索和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扶貧之路,以貧困人口增收為主要目標,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培育一批地方優勢特色產業,創建一批特色產業生產基地和加工基地,促進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條,強化市場營銷,拓展產業動能,確保貧困人口受益。
圍繞特色產業出臺扶持政策
市委、市政府把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特色生物產業、現代林業產業等作為八大產業中的重點產業強勢推進。先后制定出臺了普洱市“十三五”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規劃、畜牧業發展規劃、漁業發展規劃、推進重點產業發展、特色產業*扶貧等政策、文件。
將產業發展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為農業產業扶貧提供政策支撐和資金保障。近年來,全市共扶持農業龍頭企業106戶,實施扶持項目117個,爭取國家和省級項目扶持資金11680萬元;省、市兩級財政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74個,扶持資金946萬元;省、市、縣三級財政扶持莊園建設資金萬元。
創新發展理念做大農業產業
全市農業工作堅定不移走綠色生態有機發展道路,大膽探索追趕跨越、綠色崛起的發展路徑。
做大產業基地。打高原牌、走特色路,堅定不移抓標準、抓品牌、抓融資、抓“互聯網+”、抓莊園、抓整合,有力促進產業發展。
全市完成冬農開發面積176.1萬畝,實現產值38.2億元,畝產值元。糧食總產有望實現“十五連增”。茶葉、咖啡、蔬菜、水果、甘蔗、蠶桑、橡膠、烤煙、生物藥業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萬畝、產量399.05萬噸、實現農業產值179.87億元;林下經濟發展達萬畝,實現林下綜合產值億元,占全市林業產值的41.5%。
加快生態基地建設。在全國率先實施生態茶園改造工程、生態咖啡園建設工程,逐步開展茶園和咖啡園有機轉換,全市通過和進入轉換期的茶園面積達31.65萬畝,已取得有機認證的茶園面積達萬畝。全市“三品”認證證書在有效期內的企業153家,認證產品313個。全市獲得國家農業部授予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2個;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授予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6個;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授予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個,獲得云南*農產品15個。全市“三品”認證面積累計達324.48萬畝。
培育經營主體拓展營銷渠道
培育引進龍頭企業。始終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作為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根本舉措,走“龍頭企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道路,培育了愛伲集團、祖祥茶業、云景林紙、景谷大有為、景東力奧等一大批本土企業。全市有農業龍頭企業213家,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98.5億元。強化招商引資,先后成功引進了天士力、星巴克、雀巢、康恩貝、匯源、江西金源、北京磁系、香港新華集團等一大批實力雄厚的知名企業參與高原特色農業發展。
發展莊園經濟。以莊園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組織化、規模化,品牌化程度,重點打造了普洱柏聯、帝泊洱生物茶谷,寧洱曼崖咖啡等50多個特色莊園、大力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
如柏聯普洱茶莊園采取“莊園+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將茶園全面進行有機改造,使莊園茶農人均收入在1萬元以上,戶均收入3.5萬元至4萬元,為產業*扶貧發揮支撐作用,保障了莊園23個生產隊人穩定生活,為周邊群眾提供了350個就業崗位,帶動了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產業轉型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繁榮了邊疆經濟,成為莊園經濟發展的典范。
發展專業合作組織。為有效破解千家萬戶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強化利益聯結,把組建專業合作社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紐帶,制定出臺了促進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的文件。全市在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4214個,有國家、省、市級示范社208個,專業合作社已成為連接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載體。此外,針對農產品“難賣”的問題,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縣兩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培育壯大“普洱菜”“鄉土故事”“同步生活”等一批骨干電商企業。加快構建“互聯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市級優質農產品展示中心建成,云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正式上線運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