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蟲水虻和腸道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畜禽糞便就成了飼料和肥料,一個10萬羽雞場每年光靠雞糞就可以凈賺百余萬。”近日,在華中農業大學第九屆“生命科學在華農”研究生學術年會上,國家獎學金獲得者、2016級博士生肖小朋的研究內容讓聽眾嘖嘖稱奇。
水虻處理畜禽糞便
水虻是一種腐生性的昆蟲,幼蟲似蛆,成蟲似蠅,好食畜禽糞便和餐廚垃圾,蟲干富含高蛋白,是上好的動物飼料,蟲體內的抗菌肽還能提高畜禽免疫力,水虻產生的糞便可直接用作肥料,而腸道微生物的混合應用能夠提高水虻轉化率和畜禽糞便減少率。
肖小朋介紹,雞糞豬糞以往都是養殖場的“心頭大恨”,需要兩個月的堆肥處理,才能以每噸一千元的價格銷售出去,不僅費時費力味道大,還占地方。而利用水虻團隊的新工藝,占地面積小,每噸雞糞可得到40公斤干蟲粉和300公斤微生物肥料,一公斤蟲粉能賣6元,每公斤微生物肥料的收購價為1元,大幅增加了經濟效益并縮短了處理時間。
這種能讓糞便與泔水變廢為寶的昆蟲是該校生科院教授張吉斌在武漢市郊找到的,后加以馴化。肖小朋自2013年考入華農攻讀研究生以來,成了一名“蟲博士”,在導師張吉斌的帶領下,長期研究如何利用水虻與腸道微生物聯合轉化畜禽糞便,并使之工藝化。
申請9項發明專利
在研究水虻分解能力時,肖小朋需要將雞糞帶回實驗室中,然后戴著手套用鑷子扒拉出飼養其中的幼蟲,放在手上觀察其活性和狀況。“一開始真的是要克服生理本能,后來也就習慣了,而且隨著水虻的處理各種氣味會越來越小。”
瓶瓶罐罐里的學問還要運用到實際中去,肖小朋經常會到各地的養殖場出差,每次將近一個月,在偏僻的郊區與工人們同吃同住。他告訴記者,盡管生活條件有點艱苦,但每當看到所學能實打實解決生產問題,就打心眼里高興。
學生們的辛苦也被導師看在眼里,張吉斌總會盡可能地給學生提高生活補助金。在五年時間里,肖小朋跟隨導師一起,共申請了9項發明專利,并以*作者在中外核心期刊上發表了3篇論文。
目前,江夏區武漢超拓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就運用了這套聯合轉化畜禽糞便的工藝。老板賀超告訴記者,他的雞場里養殖了40萬羽雞,日產雞糞40噸,原先就只能“望糞興嘆”。
在與張吉斌團隊合作后,他在雞場內修建了一個200平方米的溫室,養了1200萬頭水虻,每天可以處理10噸雞糞。賀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除去運營成本,雞糞帶來的日凈利潤有4350元,去年光靠這他就賺了百余萬元。現在賀超正準備進一步擴大規模,用水虻處理雞場全部雞糞。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