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春天的故事,都從土地解凍開始。四十年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農民與腳下土地的關系,中國農民有了空前多樣的新選擇。他們的每*遠行和回歸,每*就業和創業,就像落在紙面上的點和線,勾勒出了人生新軌跡,也重新描畫了中國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融合的新圖景。四十年,中國農業的改革發展史,也就是農民創造性盡情釋放的歷史。
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 激發鄉鎮活力
萬向集團的前身是一家鄉鎮企業,它的創始人是出身農村的魯冠球。1944年魯冠球出生在浙江錢塘江畔,一直不甘心捆在土地上受窮。1969年,中央鼓勵公社開辦農機廠。當時,24歲的魯冠球以4000元家當,帶領著6個農民,創辦了寧圍人民公社農機修配廠。
改革開放后,1984年,社隊企業更名為鄉鎮企業,農村二三產業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鄉鎮企業是繼家庭聯產承包之后中國農民的又一偉大創造。
從1982到1986年,中央連續通過一號文件鼓勵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進入了爆發式增長時期。隨著農村工業的悄然壯大,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中國出現了“珠江模式”“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三種不同特點的鄉鎮企業發展模式。華西村的吳仁寶和萬向的魯冠球是中國鄉鎮企業*耀眼的“雙子星”。
1987年,全國鄉鎮企業產值達到4700多億元,*次超過農業總產值,鄉鎮企業吸納的農村勞動力超過8000萬人。改革開放像春雨澆灌干涸的大地,農民的創造力破土而出,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中國農民。
舉世罕見的“民工潮” 為中國經濟起飛提供充足動力
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允許農民進城提供各種勞務,為農民合法進城務工開了一個口子。1992年,中共十四大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產生了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順乎自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像解凍后涓涓細流由鄉村匯入城市、由內地流向沿海,形成了舉世罕見的“民工潮”。
1996年,涌入城市的農民工超過8000萬人,2004年這個數字是1.2億, 2017年是2.86億。不斷涌入城市的農民工,為中國經濟起飛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壯大并更新了中國產業大軍。農民也在進城打工中改變了自己,張全收就在滾滾流動的民工潮中,把自己從農民變成了創業者。
融入城市的鄉村年輕人 城市成為新主場
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坐在家里完成生活必需品的采購成為常態。快遞業應運而生,快遞員成了隨處可見的職業。2018年,涌入一二線城市的從業大軍中,快遞員達到了300萬人。
陳亞康來自河南商丘農村,是生鮮商品快遞員。每天清晨6點,就準時等待著來自倉庫的貨物,*后一公里的把控,將由他站點的其他配送人員共同完成。上世紀九十年代,陳亞康的父親來到上海打拼,陳亞康初中畢業后,便跟隨父親的腳步來到了上海,作為新生代農民工,陳亞康這代人對城市有了更多的期待。
如今,陳亞康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均由公司繳納,每個月還有上萬元的收入,在兩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借助貸款逐步在城里安家落戶。陳亞康說,以前買車買房很遙遠的夢想,*近這兩年也實現了,非常開心。
今天的城市,比幾十年前有著更大的包容性,它張開雙臂歡迎來自鄉村的年輕人,城市也成了他們的主場。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張紅宇表示,到了2017年,中國農民總量還有5億多,有2.1億在農業內部就業,2.86億在農業外部就業。1978年,在整個勞動力構成中,農業勞動力占比是70.5%,到了2017年下降了27%,一年下降一個百分點,這個數據很漂亮。
回鄉創業的新農人 致富帶頭的新榜樣
為了積極發展現代農業,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采取各類政策,鼓勵外出務工勞動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這成為了農民從外出到回流的一個轉折點,一些在城市完成了經驗和技術積累的農民工、大學生、科技人員抓住機遇,開始返鄉創業,他們被稱為“新農人”。
2013年,學業有成的鄧武杰放棄百萬年薪,從廣東回到家鄉湖南創業。鄧武杰決定用電商幫農戶打開銷路,*的困難卻是轉變農戶的思維方式。為了扭轉觀念,鄧武杰帶領團隊到木洞村蹲守三個月,走訪農戶,免費培訓農戶。2016年,木洞村的農戶平均增收3000元,這是有史以來*的收入
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斷發展,2017年,從城市回到農村的人數達到9000萬,其中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達740萬。愛農村、懂農業、會經營的新農人不斷增長,他們是新農村建設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農民成為了當今中國一個有吸引力的職業。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民從離鄉到返鄉,從農村人到城市人,從就業到創業,億萬中國農民越來越有意識地尋找時代機遇,越來越頻繁地改變生活方式。農民是遍布中國大地的像素,每一個像素的變化,都在描繪著新時代的美好畫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