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魚”產業是青田農業主導產業,“稻魚共生”系統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近年來,青田縣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努力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探索加快發展“稻魚米”產業便是其中典型代表。目前,全縣“稻魚共生”面積4.5萬畝,水稻平均畝產446公斤,田魚平均畝產32公斤,平均畝產值3793元。2017年該縣實現稻魚總產值1.91億元,推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1年增長超過10%,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貢獻了積極力量。
古老農業模式煥發新活力
11月15日青田僑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與承運大米的物流工作人員一起,將包裝好的優質青田稻魚米一一裝車。這些稻魚米將發往德清縣,為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做好餐飲保障。
據了解,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于11月19日—21日在浙江省德清縣舉行。此次大會不僅是聯合國主辦的*大規模、*別、內容豐富的地理信息大會,也是測繪地理信息領域迄今為止在中國舉辦的層次*、覆蓋面*廣的重大國際多邊活動。聯合國副秘書長及108個國家的領導、嘉賓約2000多人參會。大會首批合作伙伴包括上汽集團、阿里巴巴、騰訊等19家知名企業。首批運往德清的稻魚米總共有1.1萬公斤,以5公斤為單位進行禮盒包裝。這些稻魚米作為大會的宴會用米,讓各國參會人員品嘗到經過上千年的稻魚共生系統演化培育出的青田優質稻米。
“‘稻魚共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稻魚米上聯合國會議餐桌,擴大了該縣稻魚產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說起青田稻魚米成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指定餐飲大米時,青田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蔣珍說,“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是通過一代代農民不斷勞作發展出的農業生產智慧的結晶。青田稻魚米就是依靠這種技術,在青山綠水間,在田魚、水草等多種動植物的共同滋養下長大成熟的,生態、健康。”
據介紹,除了作為宴會用米以外,青田稻魚米還將成為大會伴手禮,“跟”著各位與會人員“走”到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認識它。
“稻魚共生”,是青田本土的一種獨特生態農業模式。稻魚共生系統,指的是魚在水稻田中吃草,吃蟲,幫助耘田,魚的糞便給水稻提供*天然的肥料;水稻為田魚提供庇護,防止白鷺等鳥類天敵。“稻魚共生”的種養模式,*限度地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是我們祖先天人合一智慧的具體體現。青田通過這種模式所種植的大米被稱為“稻魚米”,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近年來,為了打響青田稻魚米這張名片,青田縣制定《青田稻魚共生技術操作規程》等辦法,青田僑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五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加工、統一包裝),大力推進稻魚共生示范標準化基地建設,建立青田稻魚米追溯體系。2017年,按“五統一”標準種植“青田稻魚米”1500畝,產品均價由原來的每公斤6元提高到每公斤20元,*一項為農民畝均增收1000元。2018年稻魚米“五統一”標準種植基地達到3000畝,分布全縣10個鄉鎮,17個經營主體,涉及570戶農戶,銷售稻谷量為120萬公斤。
農民分散種政府追溯監管
青田縣小舟山鄉小舟山村的劉永如去年73畝地種出2.6萬公斤稻谷、養出550多公斤田魚,每公斤稻谷五六元,每公斤田魚120元。刨去成本,一年掙了近10萬元。算著這筆喜氣洋洋的種田賬,他說發展生態農業好日子已經來了。
2004年,劉永如回鄉搞起了“稻魚共生”,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環境讓務農散戶難成規模,形不成市場優勢,種的稻、養的魚大都自己吃,賺不來錢。轉機終于來了,“去年備耕前,青田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的人來找我,問愿不愿意做示范基地,由他們提供稻子品種,種出來的稻谷按每斤兩塊八的價格統一回收。”高價保底收購讓劉永如眼前一亮,2017年的收入也讓他欣喜不已。
山區小稻田,增收大文章。2017年,青田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為發展地域特色農業,同時解決農戶發展“稻魚共生”難成規模的難題,因勢利導,謀劃成立青田縣稻魚產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農合聯),改變農民“單打獨斗”現狀,破解山區農業發展瓶頸。青田縣積極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改革創新,規劃農產品的種植、分配落戶及收儲營銷,逐步形成了農民分散種植、政府統一經營銷售的新型山區農業發展模式,先后建成以稻田養魚為主的糧食生產功能區2萬畝、省級稻魚共生精品園2個、稻魚共生主導產業示范園1個、整建制推進現代農業生態循環示范區1個,逐步形成以鶴城片、山口片和溫溪片等鄉鎮為核心,以萬阜、章村、舒橋等鄉鎮為補充的“一核多點”的產業格局,實現以點帶面、從線及面的產業體系。
為了讓廣大消費者放心購買青田稻魚米,青田縣依托互聯網技術,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食品安全溯源體系數據為支撐,實現青田稻魚米“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只要掃一下青田稻魚米包裝袋上的二維碼,消費者就能通過互聯網看到所購米的產地、產品介紹、生產基地的環境氣候、農藥殘留檢測報告等,還能對稻魚米采收、分倉、入庫等過程進行追溯。同時,青田縣還強化青田稻魚米質量安全監管,使抽檢合格率達到*。按照“青田稻魚米”品牌標準,嚴格準入范圍和條件,以快速檢測與定量檢測相結合,以結果為導向,把好品牌準入關。
稻魚原生態養殖漸成氣候
“稻魚共生”是青田的特色農業,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青田的許多農戶都從事這種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青田仁莊鎮南木宕村村民徐冠洪是一位歸國華僑,2006年回國后,他一直渴望能實現自己的農業夢想,于是在2012年創辦了生態農場。他在自己的稻田里,不施農藥化肥,不給魚喂食商業飼料,極力以返璞歸真的方式試驗“稻魚共生”,公司也取名為青田愚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經過幾年的實驗,徐冠洪加大稻田里的田魚投放量,在每畝稻田放入600條左右的田魚,田魚作為勞動力貫穿整個水稻生產過程,實現了免耕、免施肥、免撒農藥、免除草等中間勞動過程,大大地節約了水稻生產勞動力,實現高效生態有機的生產模式。
徐冠洪的農場主要采用立體生態循環與稻魚共生模式從事綠色生態種養業,在青田原有“稻魚共生”基礎上不斷探索與創新,使該農場在不撒農藥,不施化肥的有機條件下稻、魚種養大獲成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畝產萬元農業新模式。目前,他的農場面積達到120余畝,年產值120余萬元,實現了高效生態循環農業,在現代農業中創出一片新天地。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總要付出一些代價,不撒農藥,不施化肥,稻和魚的產量就注定不會高。”但極力追求生態種稻養魚的徐冠洪,面對困境依舊選擇堅定走下去。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他逐漸有了一套成熟的稻田養魚高產技術,他堅持推廣和應用GT/T19630-2011有機產品質量要求進行生產,從農業生產管理、生態環境控制等環節嚴格把關,采用稻魚共生種養組合優化技術等措施,達到增產、增效、優質、有機的目標。“*年血本無歸,第二年收支平衡,第三年實現盈利。”徐冠洪說,目前他的一畝田可產稻350公斤,田魚100公斤,稻魚共生畝產輕松越過萬元。此外,徐冠洪結合青田實際,總結出一套適合山區種養技術規程,并進行示范推廣,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民生產,每戶年均增收1萬元,實現了農民脫貧致富和稻田養魚產業發展的雙贏。
“稻魚共生”,也吸引了其他遠在海外的僑胞。仁莊鎮村民吳筱勤在西班牙干了10多年,還是決定返鄉把這個全球農業文化遺產做起來。現在,他的基地已能產出800多萬尾田魚苗。
與此同時,青田加大了對稻田養魚的扶持力度。修編農業產業政策,出臺《青田縣“稻魚共生”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突出對稻魚產業的支持發展,重點扶持稻魚共生生產設施建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業科技研發、“稻魚米”加工企業的升級改造等工作,積極推廣“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種養模式和再生稻技術,不斷提升產業科技水平和發展效益。近年來,累計兌現各類扶持資金近7300萬元,爭取到創新強省農業科技生態循環項目5000萬元、中央水稻產業提升項目1000萬元,有力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華僑資金回流、政府補貼加大、品牌打造升級,青田稻魚米在青田的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