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經濟時報社、國研經濟研究院共同完成的《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正式對外發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及多個部委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發布會。
會上,國研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李布發布《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據介紹,該報告分別從前言、食品安全現狀與問題、食品溯源體系建設、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的建議、中國安全食品發展的實踐案例——烏蘭察布市示范工程等6個章節進行了分析和論述。
食品安全成為產業的永續“命題”
報告指出,食品安全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國民健康的必然需要,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就中國食品工業的整體發展而言,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行業增速開始下跌,于2015年跌入谷底,2016年開始趨穩,2017年走出谷底?;仡?008—2018年,中國食品產業經歷了從“糧食安全到食品安全”的重要過渡。安全,始終貫穿食品產業發展的全過程,成為產業需要應對的永續“命題”。積極探索食品安全治理的新途徑,對我國食品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與滿足大眾的生活幸福感息息相關。
為何食品安全近年來在國內外熱度不減?報告分析,這是因為食品安全風險控制點多,從種植、養殖、儲藏、加工、運輸、零售到餐桌,經過多個環節,食品產業鏈長、生產周期長等多重因素的疊加,使食品安全風險加大。
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副組長劉崇森在發布會上提出,我國食品安全主要問題突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因食源性疾病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二是農殘、重金屬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三是非法添加和摻雜使假;四是針對中老年等特殊群體的食品、保健食品欺詐。這些問題覆蓋面廣、影響大,使食品安全成為重大的社會安全典型領域,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進行全面治理。
安全食品溯源是探索食安治理的有益嘗試
報告指出,消費者需要安全食品。安全食品是指生產者所生產的產品符合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需要,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用量的情況下不會導致損害身體健康的食品。報告分析了食品安全與安全食品之間的關聯。
報告指出,食品安全是動態概念和社會治理概念。食品安全狀況好,則意味著安全食品數量多;反之,安全食品的數量則少。因此,食品安全狀況的好壞,與安全食品數量直接關聯,可以用安全食品來度量食品安全等級。
報告圍繞烏蘭察布市農牧業和食品產業發展、食品安全狀況,重點分析了正在建設的烏蘭察布市安全食品追溯平臺。報告指出,搭建“安全食品溯源+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模式,是探索解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途徑。調研組在考察中了解到,“安全食品”溯源體系的建立,可結合大數據技術,可有效建立從源頭回溯機制。“安全食品”溯源體系建設完成后,銷售的食品必須做到符合“安全食品”的條件,且經過相關權威認證機構認證為“安全食品”,并實現全程可追溯,才有資格入駐國內**可溯源的“安全食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相關“安全食品溯源管理產業園”。
九大舉措共促安全食品產業發展
保障食品安全,生產安全食品,形成社會信任的安全消費環境是一個問題的不同方面。如何促進中國安全食品產業發展?對此,報告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建設國家安全食品安全追溯的大數據平臺。“互聯網+安全食品追溯”的溯源體系完成,可以在食品包裝、說明書、產品廣告等使用“安全食品”證明商標,使用具有防偽功能的多維彩碼為安全農產品、食品完成追溯,實現對安全食品完成“一標一物一碼”的追溯,按照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在2017年4月1日頒布的《關于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建立追溯制度的若干規定》要求,建立安全食品安全追溯制度,成為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和追溯體系。
二是明確主體權責,強化共治意識,推進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食品安全的治理,不是靠政府單打獨斗就可以得到治理的。實踐證明,單靠政府部門監管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應構建各主體互相配合、互相補充的治理體系,變“監管”為“治理”,才能實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標本兼治。共建共治的治理體系主要由共治主體結構和責任結構組成,既要明確共治的主體,也要明確各主體的權責,處理好與其他主體的邊界。
三是完善食品法律責任體系。應加快修訂相關法律條例實施細則,從法律上對食品安全的方針、原則、政策、措施及監管體制、主體、法律責任等予以更具有操作性的規定。同時健全食品安全預警監控制度、獎勵舉報制度和食品安全教育體系。
四是完善食品安全標準法規體系增強執法效力。有關部門加緊研究制定適合我國的食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包括食品本身的標準,加工操作規程等各項標準以及標準體系的協調和統一,建立科學、統一和易于實際操作的食品安全質量標準體系。
五是創新監管體制機制,加快建設電子監控體系。強化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和全鏈條全流程監管,推動企業主動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并增加食品安全保障投入,構建大數據監管模型,建立全方位的市場監管體系,使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有機結合,從而形成食品安全管控無縫隙、精細化、企業與監管部門雙贏的大數據監管新模式。
六是建立互聯網信息化監管和安全食品電商銷售新模式。依托無線網絡、GPS定位、移動終端等互聯網技術,建立“互聯網+移動監管平臺”。實現*定位和移動執法,實現從傳統監管向快捷、*、高效的信息化監管轉變。依托互聯網+交易平臺、移動互聯網+交易平臺,為社區千家萬戶提供安全營養健康食品,保障大眾身體健康。
七是安全食品標識的應用,為消費者提供安全食品的安全標志。“安全食品”和“安全飲品”證明商標是食品、飲品屬性的標志,具有傳遞信任的證明力度。食品生產和加工企業通過食品安全認證機構對食品的安全認證或食品的安全檢測,符合國家食品安全認證標準。
八是營造良好的安全食品產業發展環境。鼓勵構建以企業為主導,政、產、學、研、用、金、媒合作的安全食品產業鏈創新網絡,建設跨界交叉領域的創新服務平臺,提供技術研發、品牌培育、市場開拓、標準化服務和檢驗檢測認證等服務。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安全食品產業鏈創新產業投資基金,統籌結合現有資金和基金渠道,為企業開展產業鏈創新與應用提供融資支持。
九是構建社會信用體系,食品企業須完成信用資質認證,打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共治主體間的信任是建立協調機制的基礎,信任機制的建構有利于合作秩序的產生與維護。一方面要加強安全食品企業信用制度化建設,要建立一套制度化的信任體系以約束與懲戒失范行為;另一方面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