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處,綠油油的瓜菜葉片輕輕搖曳,舞出了勃勃生機。12月19日,提起海南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的技術指導,五指山市番陽鎮加艾三村脫貧村民徐翠景感激地說:“我學會嫁接技術后,青瓜產量更高,終于摘掉了‘窮帽子’,多虧黃鎮長手把手地教我們!”
徐翠景所說的“黃鎮長”名叫黃慶文,是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員,2018年1月被派駐到五指山市番陽鎮擔任科技副鎮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黃慶文剛到番陽鎮時,了解到農民種植的農產品產量不高,于是多次發動村民尤其是貧困村民學習種植、養殖技術。2018年7月,他先后帶著番陽鎮的60名貧困村民赴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的種植基地,連續舉辦了5期“民生*課堂”青瓜嫁接技術培訓班。“在基地、田間的現場教學,讓參訓村民掌握了新的嫁接苗技術方法,使他們青瓜嫁接的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黃慶文自豪地說。
像黃慶文這樣為貧困村民傳授生產技術的南繁技術骨干,還有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小鋒。
作為三亞市育才生態區管委會那受村駐村*書記的楊小鋒,在村里舉辦了多期種植、養殖技術培訓班,同時還對口聯系、幫扶貧困村民蘇其文。
在楊小鋒鼓勵和支持下,蘇其文與另外4戶貧困戶合辦了20畝百香果果園,加上養殖、務工等收入,都已實現了脫貧致富。“今年前11個月,我家種植、養殖和務工賺的錢超過5萬元。”蘇其文咧嘴笑道,“多謝南繁派來的楊書記(楊小鋒)進行幫扶和技術指導,我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以后我要把自己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傳授給更多村民。”
跟楊小鋒一樣,孔祥義也是一位“把論文寫在大地”的農技專家。
現任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南繁作物與植保研究中心和農技110中心主任孔祥義,曾多次到三亞市育才生態區管委會那受村、五指山市番陽鎮加艾三村、東方市大田鎮俄樂村等地開展生產技術培訓。他深有感慨地說:“引導村民尤其是貧困村民認真學習種植、養殖技術后又教給其他村民,讓貧困戶變為脫貧戶,并讓脫貧戶成為帶動戶,發揮先富幫后富的互助精神,從而實現共同富裕。”
這種“傳、幫、帶”的扶貧機制,正在海南省多個市縣風生水起。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柯用春介紹,近3年來,向全省成功轉化南繁新品種20多個、新技術10多項。其中,每年推廣種植豇豆、青瓜、西甜瓜等瓜果菜逾20萬畝,產值超過30億元。他表示,要進一步促動南繁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讓更多農民依靠科技發家致富,從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大的科技引擎。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