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于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來說,并不平靜。這一年,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新舊動能持續轉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入推進。在農業企業面前,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開局,農業企業發展迎來了以居民消費升級為導向的產業升級機遇和支農惠農、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機遇疊加的黃金期。另一方面,隨著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基調,農業企業面臨著亟需節本增效、轉型升級、內涵提升的現實挑戰。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2018年,我們看到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不懼壓力,揚起了農業產業化高質量發展的風帆。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蓬勃發展推動了農村資源要素融通共享,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創新拓展了農業產業鏈的價值空間,綠色逐漸成為農業企業謀劃事業版圖的底色,加強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成為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發展共識。
2018年,各地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踐行新理念、創領新業態、集聚新動能,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呈現新亮點。
經營主體多元發展。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農民聯合與合作為依托,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各類產業化組織不斷涌現,規模不斷擴大、實力穩步增強、質量明顯提升,成為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主體。目前,經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認定的龍頭企業達8.7萬家,產加銷或產銷一體化的農民合作社示范社11萬多個,交易額超過2000萬元的專業市場4000多個,全國10個省份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近1000個。
業態模式不斷豐富。各地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核心,應用新技術、發展新業態、創造新模式,延長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農業產業化經營掀起新篇章,以農產品電商、農資電商、農村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互聯網+”農業服務產業迅速興起,農業生產租賃、農商直供、產地直銷、食物短鏈、社區支農、會員配送等新型經營模式不斷涌現,“農業+”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新興業態風生水起。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中,超過40%通過互聯網渠道開展農產品銷售,超過1/6涉足鄉村旅游休閑產業。
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產業鏈金融、引導龍頭企業發行企業債、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維護龍頭企業合理利益、創新金融產品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引導龍頭企業轉型升級,以品質為基石,以品牌為追求,適應消費結構升級新趨勢,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建立覆蓋“從田頭到餐桌”“從種子到筷子”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在唱響質量興農、品牌強農主旋律的同時,引領“吃飯農業”向“品牌農業”轉變、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轉型。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中,規模結構不斷優化,年銷售收入過1億元的突破8000家,過100億元的達到70家;品牌培育成效明顯,超過一半獲得省以上*產品或*(馳名)商標。
競爭能力日益增強。引導龍頭企業完善現代企業治理體系,健全全產業全要素鏈條,提升技術裝備水平,發揮資源的集約優勢、產業的領軍優勢、市場的開拓優勢,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創新能力、競爭能力。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中,近三成科技研發投入占年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1%,八分之一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獎勵或榮譽。監測合格龍頭企業近兩年固定資產和年銷售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8%和7%。部分龍頭企業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全球進行生產經營布局,主動融入世界農業產業鏈條,話語權、競爭力和影響力日益增強。
聯農帶農成效明顯。開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支持政策創新試點,促進組織模式創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研究制定《關于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的指導意見》,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開展產權層面深度融合。安排財政專項資金、加強典型宣傳、開展產銷對接、強化政策引導等多種方式,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發展扶貧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多渠道就業增收,有效促進產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目前,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輻射帶動農戶1.27億戶,農戶年戶均增收超過3000元,初步形成了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方式,832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已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4萬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