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農”工作,關鍵在于向改革要活力。
改革開放40年,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農村牧區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傳統農牧業到現代農牧業的轉變,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此成就,關鍵在于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三農”基礎地位不動搖,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始終堅持保護和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更為重要的是始終堅持深化農牧區農牧業改革的決心和定力。
十三屆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點難點問題上來,扎扎實實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要進一步發揮政府與市場兩個作用,凝聚各方力量,用改革思維和方法破解問題,以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推動農牧業全面升級、農牧區全面進步、農牧民全面發展。
青海農牧區農牧業發展的動力、活力在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得到*釋放,農牧民群眾開始分享改革帶來的紅利。
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定人心、活土地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目的是解決好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空間位置不明、登記簿不健全等問題,為開展土地經營權流轉、調處土地糾紛、完善補貼政策、進行征地補償和抵押擔保提供重要依據,進而進一步盤活農村土地。
2014年,根據農業部部署和“九步工作法”要求,青海省按照試點先行、分批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確定全省農村土地應確權耕地面積854.42萬畝,共涉及全省8個市(州)、35個縣(市、區、行委)、278個鄉鎮(街道)、3437個行政村(社區)、70.65萬戶農牧民。
為了保障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順利推進,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分管副省長任組長,省農牧廳等7個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農牧、財政、國土三部門聯合制訂了《青海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方案》,統籌安排全省土地確權工作。市(州)、縣(區)、鄉(鎮)、村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制訂了工作方案,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
同時,在中央財政每畝補助10元的基礎上,青海省財政按照每畝15元的標準對各縣土地確權工作安排了專項經費,合計土地確權工作經費達到20616.165萬元。各市(州)、縣(市、區)按照省上要求規范招標行為,均通過政府招標采購方式確定技術測繪單位。
為了消除群眾思想顧慮,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青海省堅持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多層面的宣傳培訓,使土地確權頒證政策家喻戶曉。在土地確權過程中,共開展培訓1400余次17.7萬人,發放宣傳資料218萬份,其中發放“致農牧民朋友的一封信”70萬份,掛圖64萬份。通過省級報刊、電視、網絡等主要媒體播發信息45條,發送紙質信息467條。
在土地確權具體工作開展中,青海省堅持抓住重點環節,做到了“五統一”:統一操作流程;統一操作標準;統一航空制作正射影像資料;統一全省信息平臺建設方案;統一印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并針對各地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按照“矛盾不出村、糾紛不出鄉”的原則,積極調處,妥善化解。
通過民主協商,對農戶之間因承包地塊四至不清,互換、轉讓承包地等引發的矛盾糾紛,先由農民自行協商,在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后再進行登記;通過組織協調,對農民協商不能解決的問題,以及在確權工作中遇到的法律、政策界定不明確的問題,由村委會、工作組、農牧局、縣政府出面調解解決;通過多方協作,對農民協商、組織協調仍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由村組干部、工作小組、專業測繪單位和參與二輪承包的老前輩、老村干、老黨員等共同出面,依據政策和法律,確保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推動政策落地,工作落實,青海省還探索形成了信函督導、一線指導、集體約談的“三位一體”的督查督導模式,即省農牧廳廳長、副廳長以親筆信的形式督導相關縣級政府主要領導;省確權辦組織有關專家對各縣進行不定期督導,對內業數據勾繪、紙質檔案填寫整理、保密數據管理等方面進行指導;開展集體約談、通報,省土地確權督查組分階段突出不同工作內容檢查督導,督促落實縣鄉政府主體責任。
強大的保障和細致入微的工作,讓土地確權工作順利推進。2016年6月30日,青海省舉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首證頒發儀式,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董家村10戶農民首批領取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并與互助縣農商銀行分別簽訂了青海省首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協議書。
2018年9月底,全省35個縣(市、區)在縣級自查和市(州)級核查的基礎上,通過了省級檢查驗收。已有273個鄉鎮3367個村、68.9萬戶完成合同簽訂,合同簽訂率達到97.52%;農戶承包地確權790.5萬畝,確權率達到98.58%;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53萬本,頒證率在75%以上。完成了全省縣級數據庫匯交任務,受到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
目前,青海已初步建立了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數據庫,省、市(州)、縣、鄉四級聯網的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與農業農村部的數據對接,做到數據的統一、規范,方便農牧民群眾業務查詢、辦理。確權工作穩定了土地承包關系,真正實現了“確實權、頒鐵證”的政策目標。
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喚醒沉睡“資本”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對億萬農民來說,這是一顆“定心丸”;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而言,這是一粒“活絡丹”。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中央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艱巨。
為了切實加強對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領導,青海省成立了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并設立了辦公室;建立了農牧區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指導小組,抽調工作人員,負責清產核資日常工作,并由省財政安排專項補助經費3800萬元。
目前,全省各市州、縣(區)均成立了市州、縣(區)黨委或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加的改革領導小組,形成了“省級組織協調、市州督查指導、縣鄉主體責任、村組具體實施”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推進機制。
同時,青海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青海省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確定互助、大通、門源、共和、烏蘭等5個省定試點縣,澤庫縣為*試點縣,計劃2018年底完成改革試點工作;西寧市為*整市推進試點市,2019年完成改革試點。
由省農牧廳和省委農辦作為牽頭部門與各市州簽訂了工作目標責任書,層層壓實責任。并逐步健全了省、市州、縣、鄉四級聯絡員機制,各級聯絡員專人負責產權改革工作,相互溝通,及時協調報送產權改革工作進展情況,扎實推進農村集體制度改革工作。
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總目標,就是要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堅持開拓創新、制度跟進,同時又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已成為改革的共識。
2018年6月22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動員部署會議,并出臺了《關于實施全省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使每個村都有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明確提出通過農牧區具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集體股份分紅型模式,并將村集體領辦創辦或參股合作的產業和項目,作為重點支持方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
建立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截至目前,青海省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成立村集體經濟組織345個,頒發村集體經濟組織證書225個,刻制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印章59枚,設立了辦公室并正式掛牌的有19個。
利用6年時間在牧區6州通過集中建設和政策匹配,在全省961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中,重點建設100個以上生態畜牧業股份合作制合作社,目前已有84個試點社基本完成股份改造任務,大部分合作社實現年底分紅,培育了海西梅隴和哈西娃、黃南拉格日、果洛崗龍等一大批發展典型。
據統計,2017年底,全省100個生態畜牧業股份合作制合作社社員人均收入達11856元,比牧區6州農牧民平均水平高2394元,高出25.3%。生態畜牧業示范村牧民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7291元提高到2017年的8876元,平均增速為12.5%。尤其是貧困群眾,在加入合作社后,普遍通過項目配股、勞動培訓就業等政策手段,與其他牧戶一起參與生產和分配,享受到股權收益,實現了穩定脫貧。
海東市互助縣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創建集體股份制合作,結合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和“破零”工程,探索出了以卓扎灘村為代表的產權制度改革與產業發展同步型、以麻吉村為代表的產業發展倒逼產權制度改革型、以班彥村為代表的產權制度改革推動產業發展型三種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實現了集體經濟“破零”和發展壯大,而且真正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農民群眾從“要我改”變成了“我要改”。
現如今,互助縣威遠鎮卓扎灘村已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852人,發放股權證467本,設集體股10%,成員股90%,每股1000元,資金總額160.5萬元,其中集體資金110.5萬元,每人0.54股,專項資金50萬元,每人0.24股。
黃南州澤庫縣大膽嘗試,同步推進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改革任務,實現有機融合,相互促進,為組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組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探索出了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東、牧業變產業、社員變職員”的“六變模式”。
改革也使群眾正真享受到了實惠,2018年,澤庫縣已有16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了股份分紅,分紅資金達1086.72萬元,*的拉格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人均分紅6767.23元。
農墾改革輕裝前行重振產業新威
作為重要的青稞、油菜籽、枸杞、牧草等農產品生產基地,更是肉羊、肉牛、細毛及半細毛羊、“大通牦牛”等畜牧良種培育和擴繁基地——青海農墾多年來建設培育了一批具有現代化雛形的國有農牧場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較完善的管理體系、制度體系、經營體系、技術體系、產業體系。
自2015年12月,農墾改革工作正式啟動,青海省委、省政府將其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出臺了《青海省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省級部門及地方政府責任,并細化、實化工作任務,將《實施方案》分解成27項重點改革實施措施,為農墾改革工作打好了基礎。
近年來,隨著農墾改革的深入推進,青海農墾通過不斷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生態畜牧業、有機畜牧業、設施農業和循環農牧業建設,成為青海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的引領者和有生力量。國有農牧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和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兩個三年”任務扎實推進,農墾改革取得新成績。
——農墾辦社會職能改革任務全面完成。
為了保障改革順利推進,青海省財政加強資金安排,在及時撥付了中央財政下達的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補助資金1100萬元的同時,2018年又整合省級財政支農資金1000萬元,用于支持農墾國有農牧場改革發展。
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成立了農墾改革領導小組,明確改革思路,抓好工作落實。各屬地政府相關部門深入農牧場,調研和核查農場辦社會職能情況,細致梳理和科學界定國有農牧場辦社會職能范圍,及時出臺文件,引導規范移交。
目前,全省20家國有農牧場承辦的公檢法、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已全部移交屬地政府管理,共移交人員625人,其中在職職工468人,退休職工157人,移交資產4204.53萬元,移交債務1859.05萬元。20家農牧場承辦的離退休職工管理、社保、醫保等其他辦社會職能,已采取移交或管辦分離方式,統一納入屬地政府管理。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所需資金全部由縣級財政安排,農場均不再承擔辦社會職能支出。
——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發證全面完成。按照農墾改革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國土、農牧、財政聯合制定下發了全省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實施方案、技術方案、目標責任清單,向各屬地縣撥付中央財政資金2367萬元;地方各級農墾主管部門組織農墾農牧場抓緊推進權籍調查,同時結合農墾國有土地資產化需要,部署開展細化的農墾不動產權籍調查;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積極主動服務,加強對農墾農牧場權籍調查的指導,并對權籍調查成果通過審核的,盡快辦理了登記發證手續,將服務農墾改革發展落到實處;各屬地政府積極調處農墾土地權屬爭議。
截至目前,全省農墾國土總面積825.66萬畝,累計已完成權籍調查面積817.14萬畝,權籍調查率98.9%,確權發證工作基本完成。
——按期完成農墾改革專項試點任務。
青海省選定三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海西州德農農牧有限公司為專項試點單位,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經營模式、在不具備社會職能移交條件的國有農牧場推進辦社會職能內部分開,管辦分離、將未參加養老和醫療保險或中途退保的職工,按規定納入參保范圍、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充分發揮農墾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依法推進國有農場企業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引導農墾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墾地合作等7項改革專項試點任務全面完成。
青海省三江集團已全面改組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實施政府性農牧導向性戰略投資與資本運營;子公司逐步改制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市場競爭實體。母子公司通過股(產)權方式實現管控與資本化運作,提高市場配置資源效率,壯大公司資產規模,使公司成為具有較強持續發展能力的農牧資本運營戰略主體。
——積極落實農墾職工養老保險政策。
今年以來,農墾各農牧場與社保部門共同努力,對農墾國有農牧場職工養老保險參保情況全面調查核實,將斷保欠繳職工單獨建檔立卡。集團公司和國有農牧場分析原因,分類研究,制定補繳計劃,多方籌措資金,不斷探索解決未參加養老和醫療保險或中途斷保的職工參保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目前,已妥善解決了因歷史原因造成的445名職工未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或中途斷保的參保問題。農墾在職職工參加養老保險達7841人,在職職工參保率99.32%,退休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人員達6299人,退休人員參保率*。
到“十三五”末,青海農墾改革將實現改革取得實效、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農墾農牧場民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四大目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