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連續第7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雖然產量高,但是“人多地少”依然是我們的國情,另外,我們還面臨著耕地質量偏低、生態環境退化等種種問題,都會影響到國家的糧食安全。怎么來保證糧食產能的提升?怎么來做好顆粒歸倉的工作?
在江西省永修縣三角鄉萬畝高標準化農田示范區,我們看到田成方塊,道路相連,溝渠相通。種糧大戶蔡恒強說,2017年他的600畝地全部納入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每個田塊面積5畝,在保證灌排通暢的基礎上,實現耕地利用面積的*化。
據中科院調查,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后,平均每畝可帶動農民增收近500元,提升率為56.4%;項目區平均每畝地塊增值231.1元,提升率為48.1%。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只要管護得當,農田基礎設施可以有效運轉15年以上。高標準農田是指在劃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建成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高標準基本農田。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糧油處處長丁斌說:“全國共建設了6.4億畝的高標準農田,建成以后糧食平均畝產能夠提高100公斤左右,地力(耕地質量)提升1到2個等級,生產能力就鞏固提升了。藏糧于地,藏糧于地顧名思義就是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耕地質量。”
專家認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提出,凸顯我國糧食安全新路徑。
丁斌說:“藏糧于技主要是推進種業科技創新,選育一些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還要基層配套一些綠色、節本、高效的生產技術。再有就是發展農業機械,推進農機農藝的結合。”
我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明確“谷物基本自給、口糧*安全”的核心目標。從當前看,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突出,不同糧食品種間差異較大。
2005年,國家對玉米實行了臨時收儲政策,也就是說,國家敞開收購,這就刺激老百姓種植玉米,加之玉米效益又比較高,造成了庫存偏多的情況。
為此,2016年起,國家取消了實行9年的東北地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每年不再按照一定的收購價格向農民敞開收購玉米,而是實行“市場化收購+補貼”新機制。這樣,原本要賣給國家的玉米不得不走向市場。
黑龍江綏化肇東市王老寶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忠寶說,他們種的玉米一穗不到0.2元,還很不好賣出去,生存都很困難。
盡管2016年開始國家給予了相應的種植補貼,但是臨時收儲制度的突然取消,農戶們一下子還有些不適應。
王忠寶他們去浙江、江蘇一帶,以及深圳走了一圈,感觸*深的就是鮮食玉米價格終端賣得特別好,一穗玉米能賣到四五元錢。考察回來之后,王忠寶他們就下決心干這個。
現在,合作社從大田玉米改成種植營養豐富、口感好的鮮食玉米,過去的玉米論斤賣,現在按穗賣,一穗玉米能賣到9.8元,收入翻了10倍。
國家政策的出臺,倒逼農民走向市場,而市場的需求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向更加優質、附加值高的方向轉型。
眼下正是秋糧收儲的時節,五常市的趙軍安聽說國儲糧庫開庫收糧,一大早就拉著自家2018年收獲的30多噸大豆,來到這里準備賣糧。
實際上,在這里并不是所有的糧食都能被國家成功收購,每一份樣品必須要經歷嚴格復雜的檢驗過程。目前我國國家儲備糧食主要是水稻、玉米、大豆、小麥四大主糧品種,而大豆的檢測會多一道轉基因檢測程序。
經過檢驗環節,確定糧食安全之后,還要給糧食質量評定一個等級,按等級給價。只有達到三等以上的糧食,才能被順利收購。
經過重重檢測,賣糧戶趙軍安的大豆被評定為三等,終于按照每斤1.81元,成功被國儲庫收購。他說掙了七八萬塊錢,挺高興的,*起碼一年沒白干。
目前,我國很多地方農民賣糧的信息大多是通過糧友間互相轉告糧庫門口的公告欄得知,具體價格到了現場才能知道;在江蘇,農民可以掌上賣糧。江蘇射陽的種糧大戶顧正平坐在家里,就知道當地各個糧庫的收購情況和價格高低。
糧食是低效益產業,普通品種之間的價差一般在幾分錢左右,但是優質品種的價格會比普通品種的價格高出更多,而種糧大戶顧正平之所以能找到價高且有庫容的糧庫,是因為他通過一款名叫“滿意蘇糧”的手機應用,可以了解到各家糧庫的收糧價格、庫容需求量等信息,經過比較才選擇去哪里賣糧。
江蘇省自2017年開始推廣“滿意蘇糧”手機應用以來,共有注冊用戶3萬戶,累計訪問35.2萬次,已成為農民和企業收購銷售的得力助手。
在收購環節,糧庫要保證糧食入倉時的質量安全,而在倉儲環節,糧庫要確保糧食在倉庫里的品質安全。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輝說:“糧食是個種子,種子是有生命力的,儲藏過程中也在變化,就像人會變老一樣,糧食也是在變化的,所以這個過程中,隨時監控監測它的質量變化情況。”
倉儲時糧溫過高,會霉變;糧溫過低會板結,因此,糧溫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是儲存安全的關鍵。2010年以來,我國糧情測控技術已在絕大部分糧庫推廣應用,告別了過去人工手動測溫的歷史,提高了監測的效率和準確度。
在中央儲備糧哈爾濱直屬庫有限公司,倉儲保管科西區組長馬佐輝介紹了他們糧倉: 整個倉房分為5層,每層有104個電子檢溫測溫點,一共520個測溫點,能監控整個倉房每個位置的糧溫。
立體的電子測溫網絡就像在糧倉體內裝上了幾百個溫度計,而這些測溫點的數據會實時傳送到系統里,管理員可以通過電腦和手機遠程監控。
我國糧食儲藏事業正在由“無害蟲、無變質、無鼠雀、無事故”的安全儲糧階段向“綠色、生態、智能、高效”的生態儲糧階段轉型發展。與此同時,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于2017年啟動優質糧食工程,推進糧食產品和業態創新,鼓勵開發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糧油新產品,增加多元化、個性化供給。
孫輝說:“2017年開始從16個省份做示范,2018年基本上已經全面鋪開了,全國30個省份都在做這個事情。在省里面主要通過示范縣示范企業帶動作用,通過引導農民種優質糧食,企業去做訂單種植。”
12月中旬,蘇北大地,滿目都是吐青的小麥和水稻收割后的稻茬,可在種植大戶束永成的田里,700畝的稻子還在生長。這是2018年新種植的水稻品種,收割期晚。這些稻子因為品種好,當地正推廣大面積種植,從前期供種、育種到后期收購,當地糧庫都已經提前和農戶簽好了協議,實時對接,實行訂單生產。
束永成說,自己的水稻不愁賣,是國投統一供種的,價格能賣到1.9元一斤,比普通的要貴0.5元左右,經濟效益可觀。
射陽國有資產投資集團副總經理徐蘇陽介紹:“通過育秧、提供種子、鼓勵引導老百姓去種優質的水稻、優質的品種。他種了優質品種,我們優質優價收購,提高他的種糧收入。”
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之一,就是總體解決了幾千年來困擾中國人民的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的問題。吃飽肚子是人*基本的生理需求,糧食安全也事關*基本的國家安全。但并不是說,地里收成好,糧食就安全,還要有流通、收儲等環節的配合,而且,進入新時代,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糧食也要講求高質量。在高產之外,綠色、生態、智能、高效,同樣也應當成為今天保證糧食安全的關鍵。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