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廣袤田野孕育著新的希望。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決策。
開局之年,農業豐產、農民增收、農村和諧,“三農”事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良好開局。
強基礎:糧食產能更穩定,農村產業更興旺。
近日,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西苑合作社外的土地已被積雪覆蓋,但合作社的草莓種植大棚里卻暖意濃濃、生機盎然,農戶們正在忙著在給新一季的草莓施肥。
西苑合作社位于譙城區十八里鎮集西村,占地300畝。“合作社包括農業綜合區與生態旅游采摘區兩部分。我們通過將生態游與當地農業相結合,探索出‘合作社+旅游+設施+技術+市場+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新路子。”西苑合作社負責人褚文龍對記者說。
“我們在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科學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施策,打造‘戶戶有產業’‘村村有特色’的產業格局。”亳州市扶貧局扶貧專員周楊說,土地流轉、農戶就業、種植營收不僅讓農民得到了切實的收益,也讓亳州的現代生態農業之路越走越寬。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一年來,黨中央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三農”發展站上新起點。
一年來,各地穩定優化糧食生產,強基固本守底線。我國共選擇325個縣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整建制創建,推動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全年糧食產量繼續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小麥、稻谷等口糧供給有保障,守住了口糧*安全的底線。
在發展中,各地深入推進結構調整,以“減水稻、控玉米、擴大豆”為重點,持續推進種植結構調整,供給結構不斷優化。農業農村部預計,今年以來,庫存較多的玉米種植面積調減500多萬畝、水稻調減800多萬畝,市場緊缺的大豆、花生面積增加1000萬畝以上。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科技、裝備、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目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7.5%,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占比達95%,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6%。
補短板:基礎設施更完善,鄉村環境更宜居。
每逢周末,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舜皇山腳下的新溪村“溪水以南·花境花海景區”游人如織。可就在兩年前,這個村還處于“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過去,進村的路坑坑洼洼。如今,縣里改建了道路,游客多了,村民收入節節高。
2016年年底,東安縣出臺《關于鼓勵微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用以獎代補的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資微旅游。“景區營業后,我開了農家樂,兩個月不到凈賺了近兩萬元。”村民鄧軍說:“微旅游景點開發后,我們的村道加寬了,河道整治好了,縣里還開通了到景點的公交車。”
今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各地紛紛行動起來,強化制度供給。廣東對2227個省定貧困村平均安排省級財政補助資金1500萬元,并從2018年開始對粵東粵西地區每個行政村平均安排補助1000萬元,支持各村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黑龍江省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則,整合9項資金用于美麗鄉村建設。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一年來,脫貧致富攻堅拔寨、步伐堅實。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將減少85%以上,貧困村將退出80%左右,貧困縣脫貧摘帽50%以上,貧困發生率將降至2%以下;
一年來,各地努力推進綠色發展,統籌保護山水林田湖草,一系列新舉措不斷加力,越來越多的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一年來,“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成效。今年以來,共新改建農村公路31.8萬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405萬公里,通硬化路鄉鎮和建制村分別達到99.64%和99.47%;
一年來,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持續提高,大病保險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全覆蓋,政策范圍內費用報銷比例超過50%,有效緩解了大病患者和困難群體的醫療費用負擔。
隨著投入的逐步加大和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正在實現從“有”向“優”、由“少”到“多”的轉變,從城鄉二元逐漸向均等化、一體化邁進。
促融合:制度基礎更牢固,發展動能更強勁。
“這些天我開車跑遍了區里所有的鄉鎮,收購各種特產在網上銷售,銷路好著呢。”已近年關,入選全國百名農村電商致富帶頭人的江西撫州東鄉區農民王新年生意繁忙。
撫州市東鄉區農業發展方興未艾,葫蘆干、烏蘿菜、竹蓀菇、茄子干等農產品獨具特色。近年來,東鄉區發展“互聯網+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立起130個農村電商服務站,帶動當地農戶實現增收致富。
窺一斑而見全豹。今年以來,各地聚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休閑旅游等新產業和新業態蓬勃興起。
鄉村與城市相伴而生,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繁榮,也離不開鄉村的振興。從“統籌城鄉發展”到“城鄉發展一體化”再到“城鄉融合發展”,我們對城鄉關系的理解在深化,對融合發展的部署在加強。
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創新制度,把更多資源配置向“三農”傾斜——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細化實化了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舉措,為鄉村振興明確了路線圖;
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深化改革,讓要素在城鄉之間實現自由流動,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今年以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縱深推進、多點突破,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3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了改革,共確認集體成員2億多人,量化資產6664.7億元,累計向農民股金分紅3251億元,農民群眾在改革中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城鄉融合發展,就是要人才優先,引導能人返鄉、企業興鄉和市民下鄉,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力——據測算,2018年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780萬人,比上年增加40萬人,新型經營主體已達350萬個,職業農民達1500萬人。
在融合發展的大潮中,鄉村新業態層出不窮,鄉村產業集群大量涌現。一年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吸引30億人次到鄉村休閑度假;農村網絡銷售額突破1.3萬億元,吸收2800萬農民就業。
數據背后,鄉村“人、地、錢”等要素的潛能得到充分釋放,鄉村振興正在擘畫出新時代的絢麗圖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