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日前發布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與石漠化一樣,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也是土地退化的表現形式。我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危害*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持續加大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監測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為科學研判防治形勢、保障國家生態保護和修復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監測工作起步較早。1994年,原林業部成立了專門的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管理機構,組織各省級林業部門,利用地形圖現地勾繪、遙感圖像修正的方法,對全國沙漠、戈壁、沙地以及沙化土地進行全面普查,結合已有的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土地鹽漬化等數據,編制了1∶100萬荒漠化分布圖,完成了《中國荒漠化報告》。此后,分別于1999年、2004年、2009年、2014年連續開展了4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查清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和動態變化。
隨著工作深入,監測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已全面采用高分辨率遙感數據(優于2.5米)判讀與地面調查相結合的技術方法,調查因子涵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類型、程度、土壤狀況、植被狀況、治理狀況等28項,研建了地面信息采集系統和以地理信息技術為平臺的監測信息管理系統。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累計獲取各類監測信息記錄近10億條,建立了全國30個省沙化土地、18個省荒漠化土地的圖斑屬性和圖形(片)數據庫。
我國石漠化監測工作起步較晚。為加快石漠化治理,原國家林業局借鑒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成功經驗,于2001年提出石漠化監測技術指標體系和方法,2004年下發《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技術規定》,2005年組織巖溶地區8省林業部門開展巖溶地區*次石漠化監測,2011年、2016年,分別開展了第二次、第三次監測。
石漠化監測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高。2016年開展的第三次監測,采用了國產高分二號或高分一號衛星影像(空間分辨率為2米),開發了專門的野外信息采集系統,引入無人機輔助調查。目前,共區劃和調查小班380萬個,建立了包括10萬余個特征點、1.9億條信息在內的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地理信息管理系統。
近年來,《沙化土地監測技術規程》《防沙治沙技術規范》等2個國家標準,荒漠化及石漠化監測技術規程、定位監測技術規定、沙塵暴地面監測技術規定、生態工程效益監測技術規定等10多項技術規程相繼出臺,我國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監測體系日趨完善。
目前,荒漠化和沙化監測體系包括宏觀監測、重點地區專題監測、定位監測、年度趨勢監測、沙塵暴災害監測、植被長勢監測、陸地干濕狀況監測及防沙治沙工程效益監測等。石漠化監測體系包括宏觀監測、專題監測和生態效益定位監測。
多年來,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監測成果為各級政府制定防治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主要評價指標。監測成果為編制各類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評估工程效益提供了基礎數據,促進了生態保護和修復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和貫徹執行,推進了履行聯合國荒漠化公約和國際合作。開展的沙塵暴災害監測,為積極有效應對沙塵暴災害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向社會發布歷次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監測成果,利用監測成果出版專著、科普讀物等,增強了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意識。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