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城鎮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作為幾千年中華文明傳承載體的農耕文化,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有研究表明,從2004年至2010年間,我國傳統村落平均每年遞減7.3%,每天消亡1.6個;生物物種加速消亡,據估計,目前我國的野生生物物種正以每天一個的速度走向瀕危甚至滅絕,還有大量生物物種通過各種途徑流失海外;傳統耕種方式加速消亡,機械代替人力是科技進步的結果,但幾千年“有機農業”的智慧與時間同逝;傳統技藝加速消亡,傳統的手工工匠急劇減少,大量民間手工藝,因保護乏力、后繼無人等問題,只能以文字和影像的形式躺在非遺名錄里。
2018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切實保護好*農耕文化遺產,推動*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為保護*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中應構建有效載體傳承和光大傳統農耕文化,使之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
統籌謀劃鄉村文化振興,以文化振興為載體,弘揚鄉村文化特色;保護傳統自然村落,以民居民俗為載體,弘揚“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觀;保護古樹、古木、古村遺跡,以生態文明為載體,弘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護地理標志品牌,以產業為基礎和載體,弘揚區域特色產業文化;保護非遺文化,以鄉間無形“奇、特、美”為載體,弘揚農藝工匠精神;保護農耕文化的創造精神,以節慶為載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根脈;保護涉農企業*文化的成長,以人才培養為載體,弘揚寧靜守制的鄉村人文生態。此外,要制定出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制度,實現城鄉一體的公共基礎和社會保障體系,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創造條件。真正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