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狂犬病是一種*病死率的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而我國是狂犬病第二大高發國,其中我國農村更是狂犬病發生的重點區域。
如今,科研工作者在對狂犬病防控——尤其是對我國農村地區狂犬病的防控領域有了新突破。華南農業大學郭霄峰教授團隊協同華南農大生物藥品有限公司經過8年研發,首創雙免疫原基因狂犬病滅活疫苗(dG株)實現了更簡單的生產工藝、更低的生產成本、更高效持久的保護。經過2年的實踐推廣,為部分農村地區驅散了狂犬病的陰霾。狂犬病滅活疫苗(dG株)的推廣和應用也因此榮獲2017年度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
首創雙免疫原基因狂犬病疫苗dG株,降本更增效
出于更高安全性的考慮,我國于2018年6月30日起全面禁止了狂犬病弱毒活疫苗的使用,此后僅能通過免疫滅活苗來防控狂犬病。
相較于弱毒疫苗,狂犬病滅活疫苗生產程序更復雜,對生產工藝的要求更高。為了達到足夠的有效抗原含量,滅活疫苗在生產前期需要大量培養病毒,然后進行濃縮純化,這些環節均提高了滅活苗的生產門檻和成本投入。因此滅活苗的價格會更貴,對于農村地區而言使用負擔也會加重,推廣普及會更加困難。
但dG株狂犬病滅活疫苗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一狀態。
該項技術*完成人華南農業大學郭霄峰教授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dG株疫苗*的優勢在于可以大大簡化狂犬病滅活疫苗的生產工藝,降低成本,同時提高在犬只的免疫效果,滿足人們對狂犬病疫苗“物美價廉”的需求。
據介紹,這項創新技術的關鍵在于其成功改造的種毒“dG株”。“G基因”是狂犬病毒誘導機體產生有效中和抗體的免疫原基因,正常情況下一個狂犬病毒粒子只擁有1個G基因,而dG株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手段,使作為疫苗種毒的狂犬病毒增加了1個G基因,形成雙G基因狂犬病毒——這也dG(double G)株命名的由來。經過改造后的毒株不但在細胞中的培養滴度提升了10~100倍,而且免疫原蛋白的獲取效率也較此前提升了一倍。因此在同樣的工藝水平下,dG株可以做到比普通病毒產出更多免疫原蛋白,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和工藝門檻。
2008年,僅作為一項基礎研究,郭霄峰團隊成功獲得了dG株種毒。此后認識到它在制作疫苗上的重大價值,經過8年的轉化、申報,于2016年獲得新獸藥證書,成為*個成功推向市場的雙免疫原基因狂犬病疫苗。由于大幅提高了有效抗原獲取量,dG株狂犬病滅活疫苗免疫犬只之后,產生的中和抗體水平提高了1.5倍,免疫期可持續1年。
農村犬只狂犬病免疫率低,dG株疫苗推廣使295.051萬只犬獲免疫
作為*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形成雙免疫原基因病毒的狂犬病疫苗產品,dG株整體技術被贊譽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技術只有在充分轉化、推廣和應用下才能發揮其價值。尤其對于狂犬病來說,疫苗應用技術推廣不僅僅體現的是經濟價值,更有其社會效益。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因被動物咬傷而接種的人用狂犬病毒疫苗數量大約在1500萬人份,占全球總量的80%,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真正需要接種。而另一方面,犬只狂犬病毒疫苗接種率卻很低,平均每年都有上千人因為狂犬病而死去。造成的一矛盾的原因也許是對狂犬病毒疫苗免疫的本末倒置。郭霄峰認為,預防狂犬病*重要的不應是在人被咬之后去免疫疫苗,而是應當要先為犬做好免疫,防止犬只患病傳染人。也就是說,狂犬病疫苗的動物免疫優先級應該更高。
但在我國,犬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推廣一直是一個難題。尤其在農村地區,犬只管理較為薄弱,流浪犬多而分散,人們對狂犬病的認知度普遍較低,免疫經費又十分有限,因此犬只免疫率相較于城市更低。“我國大約有2億只犬,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農村。雖然有些地區對狂犬病疫苗實行了政府采購,但由于并非強制免疫品種,也難以改變農村狂犬病疫苗免疫普及率偏低的現狀。”郭霄峰分析。這使得農村地區狂犬病更加高發。
也正因為此,dG株狂犬病滅活疫苗原研團隊與生產企業華南農大生物藥品有限公司把疫苗的推廣應用視為比技術研發更重要的部分。
從dG株疫苗上市至今的2年里,他們深入廣東廣州、茂名、韶關、東莞、汕頭、汕尾、清遠等地區召開狂犬病防控宣講會,普及狂犬病防控知識,配合基層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鼓勵農村群眾為犬只免疫狂犬病疫苗,形成正確的防控觀念。“在農村,人們往往會因為舍不得疫苗錢,或者認識不到狂犬病的危害而不打疫苗。”郭霄峰說,“但狂犬病免疫的重要性在于,疫苗是有價的,人的生命是無價的。”
他們的努力獲得了豐碩的成果。據悉,自2016年dG株狂犬病滅活疫苗應用推廣行動開啟至今,已有295.051萬只犬獲得了有效免疫,犬只保護直接經濟效益達到了8.85153億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