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仔細看,這就是典型的細菌性角斑病。”12月28日,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頭營鎮二營村“農民田間學校”教學大棚里,苗正滋指著一片發生病變的茭瓜葉子對學員們說。苗正滋28年堅持研讀農學類書籍,成為遠近有名的土專家,被原州區農廣校聘為輔導員。這幾年,他帶過的學員已過千人。
49歲的苗正滋家在頭營鎮馬園村。他是一位“另類”農民,除了務農,幾十年潛心鉆研現代農業技術。“1990年高考落榜,心里苦悶極了,不知道今后的路在哪里。”苗正滋回憶說。思慮數日,他再次捧起了書本。不過,這次“專一”在科學種田上。白天下地勞動,晚上讀書到深夜。他學習農技知識上了癮,哪里有書就往哪里跑,哪里辦農技培訓班就往哪里跑。2009年9月,他報名參加了自治區農業學校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函授學習。為方便學習,他在自家的蔬菜大棚旁建了一座6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侍弄蔬菜之余,便關上門,專心致志讀書、做筆記。
苗正滋邊學習邊實踐,將學到的知識充分用到種田上。同樣種玉米,他家的玉米是村里收成*的;同樣種蔬菜,他家的蔬菜不僅產量高,而且色澤亮、口感好。2004年,馬園村設施蔬菜基地建成,他家分到了一棟大棚。當年,種植黃瓜收入近2萬元,比其他種植戶高出了一倍多。
2014年,原州區在頭營鎮泉港、圓德等村大面積推廣設施蔬菜種植,在二營村開辦了“農民田間學校”。經過反復考察,原州區農廣校聘請苗正滋為“田間學校”輔導員。他格外珍惜這份工作,辦培訓班時悉心備課、授課,平日精心管理3棟教學大棚,毫不懈怠。“田間學校”有幾萬冊書,苗正滋給自己定了條鐵規:無論再忙,每天必須讀書兩小時。
圓德村馬宗林與苗正滋同齡,是苗正滋的“得意弟子”之一。2015年秋季,馬宗林從偏遠山區移民搬遷過來,面對分到戶的一棟溫棚覺得手足無措。適逢原州區舉辦“田秀才”培訓班,馬宗林便成了苗正滋的徒弟,與其他學員一起學習了40天的設施蔬菜種植技術。如今,馬宗林已成為村里有名的種植能手,每年種菜收入3萬多元。
據統計,二營村“農民田間學校”創辦以來,舉辦“田秀才”培訓班及各類短期培訓班40多期,培訓學員1000多人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全區設施農業這幾年發展迅猛,二營村‘農民田間學校’發揮了重要作用,苗正滋當記首功。”原州區農牧局局長馬志強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