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丹江口水庫搬到湖北武漢黃陂,8年時間,移民村新博村的集體資產從零到現在1000萬余元,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萬元。該村還將逐步打造成新博田園小鎮。“肯干事的干部”,這是村民對老書記黃曉明的評價。68歲的黃曉明在日前的換屆選舉中正式宣布退休,將接力棒交給了新一任書記楊衛國。
談起8年前剛搬來時的情景,黃曉明感慨萬千。當時,村民們沒有安全感,村兩委班子便將村內的各項事務、資金流向等向村民們公開。漸漸地,村民們也就安心了下來。但怎樣才能讓百姓心甘情愿跟著干?先培育“紅色頭雁”!“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養成致富能人。”這是黃曉明的思路。
村黨支部想辦法對移民進行技能培訓,并支持具備較強經營管理經驗的移民致富創業,成為村里的致富能手。
村民陳健鋒通過移民技能培訓,5年開了4家丹江風味“農家樂”,年利潤達200萬元。村民黃瑞峰種植了600畝地的銀杏等苗木,成立合作社,帶動近10名村民搞種植,再通過互聯網將苗木賣到歐洲、東南亞等國家,年產值達2000萬元。
目前,新博村已自主興辦苗木基地6家、休閑餐飲點2家、服裝加工企業1家、勞務公司1家。“孩子上學有校車接送,醫保、水電費、電視費村里幫我們交一半,去年過年還有分紅。”從荊州農村嫁過來4年的新博村媳婦孫娥很是驕傲:“這里的農村不比城里差。”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