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農業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比如大田種植,可以根據作物生長狀態,結合高空衛星遙感觀測,低空無人機遙感監測獲取數據,極大方便了農業全方位的數字化管理。這種將信息作為農業生產要素,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的現代農業,實現了信息技術與農業各個環節有效融合,對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認為:
徐春暉: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一種新型的農業模式—數字農業應運而生。從去年開始,我國有關部門就組織開展了數字農業建設試點,并重點開展了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四類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并給予額度不等的扶持資金。
數字農業與傳統農業核心區別在于從“人”到“數據”的轉換。很長時間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更多的是依靠人的經驗進行,包括種植、管理等,而對農業生產全程進行實時數字監控,實現*優化生產,很多農民會覺得這是遙不可及的。如今北京一家農業示范基地的農業科研人員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這一夢想照進現實。他們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采集系統,將土地的土壤類型、肥力、降雨、日照以及農業生產動態等信息收集起來,利用信息分析系統進行綜合分析處理,決定耕作的種類、方式,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具有變量施肥、噴藥功能的農用機械,根據不同地塊的情況進行精耕細作,從而有效提高產出、節約投入、減少環境污染。
數字農業以數據為核心實現生產決策的管控和*實施,依靠物聯網進行海量數據的實時獲取,實現*農業、智能灌溉、智能溫室、*飼養等新型經營方式,可以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進行生產經營決策的“數字化”制定,比如種植和養殖領域各環節可以實現作物產量控制、疾病預防和縮短研發進程,達到成本效益的*化改善和提升。比如通過物聯網應用可以為水產大數據建設提供技術支持,極大豐富水產數據的種類和數量,可以采集整個生產過程的數據。
近年來,我國數字農業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突破了一批數字農業關鍵技術,開發了一批實用的數字農業技術產品,建立了網絡化數字農業技術平臺。海南就通過打造特色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平臺、以市場大數據優化農業產業體系、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區域競爭力、助推數字農業向前發展,這實際上也為農民提供了種植思路,打通了銷售管道。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數字農業將是未來10年重要的風口,2019年,我國數字農業或將迎來大爆發,中央財政資金投入規模達到2000~3000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