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統領新一輪農村改革,把農村改革擺在“三農”工作突出位置,納入省市縣三級考核,專門設立農業農村體制改革專項小組,每年召開農村改革工作專題會,把農村改革與“三農”發展統籌推進,探索構建“人地錢”留在鄉村流向鄉村的機制,有力激發了鄉村振興動力活力。
激活“三類人”,讓鄉村聚人氣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的重要指示。*類是新型職業農民。圍繞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在1市11縣3院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探索建立包括資格準入、教育培訓、認證管理、生產扶持、社會福利、退養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體系,讓新型職業農民享受與城鎮職工在養老、醫療等方面同樣的社會保障,享受在農業生產經營上特殊的扶持政策,既為傳統農民成為現代職業農民提供路徑,也為大中專畢業生投身農業發展開辟通道。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程,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2萬人,計劃到2022年打造50萬人的職業農民大軍。第二類是專業技術人才。在21個涉農科研院所和62個縣開展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改革試點,出臺鼓勵離崗創辦企業、允許兼職取酬、允許提供有償服務、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權、約定職務科技成果權屬等10條政策,試點經驗在全省推廣,已有5000多名農業科技人員參與改革,創辦企業實體100多家。全面推行編制在縣城、服務在鄉村的“崗編適度分離”新機制,對鄉鎮教育、衛生、農技畜牧等專業崗位,在縣域內實行動態管理、調劑使用,已有10萬多人通過“崗編適度分離”直接為基層服務。第三類是農民工。創新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機制,出臺促進返鄉下鄉創業22條和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16條政策,從辦理證照、土地支持、平臺搭建、金融擔保、表彰獎勵等環節全鏈條制定扶持政策,在技能培訓、居住條件、子女就學、社保服務、維權救助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服務保障。全省每年評定一批返鄉創業示范縣,命名一批示范園區、示范企業,評選一批返鄉創業明星。累計有65萬農民工返鄉創業,創辦企業16萬戶,實現總產值3796.5億元。同時,針對45個深度貧困縣,專門出臺“地方糧票”政策,通過定向招生、降分錄取等方式每年面向深度貧困縣生源招錄1000名本科生、2500名高職生,實行定向培養、定向上崗。對在職人員進行學歷教育后,在深度貧困縣內享受專科、本科生待遇。支持采取聘任制公務員方式招錄急需緊缺專業大學畢業生,對“三支一扶”計劃、特崗計劃等人員,考核合格的可直接招聘到鄉鎮事業單位。
盤活“三塊地”,讓三權分置落實落地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重要指示。一是承包地。創新開展農村產權“多權同確”,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小型水利工程等確權工作全部完成,探索開展土地經營權、養殖水面經營權和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等確權頒證。構建覆蓋全省、聯網運行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建成19個市級、152個縣級平臺,累計完成交易額超過900億元,成都農交所成為全國同類平臺中交易量*的一個。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全面推廣土地股份合作社、大園區+小業主、農業共營制等機制模式,土地流轉率比2012年提高19個百分點。二是宅基地。在30個城鄉融合發展綜合試點縣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的實現形式,通過出租、入股、聯營、抵押融資等多種形式盤活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發展鄉村庭院經濟、集體經濟和美麗經濟。瀘縣全域開展宅基地有償退出、有償使用、審批方式等改革探索,形成宅基地“法定無償、節約有獎、超占有償、退出補償”的使用制度和“規劃引領、總量管控、有償調劑、村民自治”的管理制度,已有2.3萬戶退出宅基地1.8萬余畝。三是集體建設用地。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土坯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用好土地整治和增減掛鉤項目政策,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各地按不低于省上下達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總量的8%,單列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蒲江縣通過調整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布局農村建設用地1.21萬畝,為鄉村發展項目落地預留空間。郫都區率先編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專項利用規劃,建立農村土地出讓(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細化23項配套政策,形成系列制度性成果,目前已完成46宗755.22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成交總價款6.43億元。
用活“三種錢”,讓鄉村聚財氣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加大真金白銀的投入,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重要指示。一是用好財政的錢。全面推廣財政支農資金由直接補助改為基金、擔保、貼息、股份、購買服務的“五補五改”模式。在脫貧攻堅中創新設立教育扶貧救助基金、衛生扶貧救助基金、扶貧小額信貸分險基金、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等“四項基金”,總規模達100多億元。19個市州注冊成立億元以上的農業擔保機構。省政府發行全國首支鄉村振興專項債券,主要用于宅基地制度改革、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二是引導金融的錢。推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辦行制度,金融機構已與1.3萬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一對一”服務關系,貸款余額224.4億元。全面總結推廣成都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經驗,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搭建全國*銀政企互通的全域綜合融資服務“農貸通”平臺,累計放款50億元。啟動“川農貸”工程,推廣“農村產權抵押+貸款風險金”模式,著力破解新型經營主體貸款難題,“兩權”抵押貸款累計發放貸款70.21億元。連續兩年全省新增涉農貸款占各項新增貸款的四分之一左右。三是撬動社會的錢。把引導工商資本下鄉作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的重要內容,出臺支持專項扶持政策,編制投資指南、搭建合作平臺、建立重點項目庫,探索PPP模式及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方式。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宜賓五糧液鄉村振興基金”,發揮國有企業資金杠桿作用,整合社會資本和金融資金,重點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全省有工商資本下鄉企業14851個,累計投資超過1500億元。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掀開了“三農”工作新篇章,也對農村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下一步,農村改革將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嚴格落實四個優先,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讓資本、人才等要素流向鄉村留在鄉村,讓鄉村聚“人氣”、聚“財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