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豫東平原的河南省淮陽縣,有一個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他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聰慧的頭腦和過人的膽識,不僅成為當地靠種糧發家致富的能人,還帶動周邊的鄉親依靠種糧奔小康,讓自己和別人的口袋不斷鼓起來,他就是淮陽縣樂萬家地保姆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慶偉。
規模種糧走上致富路
現年48歲的王慶偉是一名退伍軍人,回鄉后他先后做過小工,干過泥工,并于2004年貸款購置了2臺收割機,開始了南征北戰跨區作業,常年累月在外作業積累了豐富的規模化作業經驗,也深刻體會到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給農村帶來的便利。在長期作業過程中,他發現許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愿意留在農村種田而選擇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鄉務農的老年人和婦女由于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能和創業能力低,對農業生產力不從心而導致出現了“撂荒地”。見此,他十分痛心。
2007年,他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190畝土地,開始了規模種糧。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他種植的小麥和玉米獲得了豐收,當年獲純利5萬元以上。嘗到了規模種糧的甜頭,王慶偉信心倍增。他不斷探索總結經驗,擴大流轉規模。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及農技部門的技術培訓下,他依靠機械化和農業科學技術,走出了一條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現代化的致富路。
現如今,他承包了1200畝耕地,并于2013年注冊了家庭農場。他每年機耕機收勞務收入及全家種糧收益年純收入合計50萬元以上,他家也從一個剛解決溫飽略有余錢的普通莊戶人家,一躍變成有車有樓年人均純收入12萬元以上的富裕戶。王慶偉因此先后獲得“2014年度周口市*人才”、“全省種糧大戶”及“全國種糧大戶”等榮譽稱號。
科學種田節本又增效
王慶偉得益于淮陽縣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2012年,王慶偉*次參加了該縣舉辦的“陽光工程”實用技術培訓班,之后被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從此,他每年都會參加各級農業部門組織的培訓學習。這些培訓不但開闊了他的視野,讓他學到了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經營策略和管理方法,也讓他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學以致用將這些實用技能和實際經驗運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為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他邀請縣農業局土肥站和鄉農技人員對其承包的耕地進行采點取樣,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通過實施這項新技術,畝均節約用肥成本30元,每年可節約成本3.6萬元。同時,他每年與周口市農科院聯合繁育小麥新品種1000多畝,畝產達1200多斤,每畝比周邊群眾增產150多斤,不但產量上了新臺階,還起到示范帶動效應。
為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升糧食品質,他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通過開展土地深耕深松、秸稈還田等機械化規模作業,既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土壤肥力,還提高了作物抗旱抗逆能力,節約了經營成本:他投資30余萬元,購買了3臺山東永佳自走式噴霧機,全面推廣機械化噴防技術,進行機械化噴藥防治病蟲草害,不僅提高了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每畝可節省病蟲草害防治勞務費18元;他投資了40余萬元購置5臺農機,用自家的機械設備每畝耕作成本僅需30元,比租用機械作業每畝可節省成本50元,每年可節約成本6萬元。
土地托管服務解民憂
為解決村民種地打工兩頭忙的問題,王慶偉根據群眾實際需求,于2008年7月牽頭創辦了淮陽縣樂萬家地保姆專業合作社,大力開展土地流轉和耕地托管服務,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合作社成立了耕作隊、收割隊、科技隊、田管隊及抗旱防汛隊等5個專業服務隊,采取從種到收一條龍機械服務,全面托管、單項服務等靈活多變的土地托管服務,并打出“你在外安心掙錢,我保你農田豐收;我付出百倍努力,你收獲萬分滿意”的服務承諾。同時,他牽頭成立了農民科技培訓班,定期邀請專家、講師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積極參加各單位組織的陽光培訓與實用人才培訓,并與多家種業公司聯合,打造地保姆良種繁育基地。
經過努力,王慶偉創辦的合作社現有社員326戶,中、初級技術職稱9人,4層綜合辦公樓一幢,標準化培訓教室400平方米,流轉土地4896畝,各種大中小型農機機械100多臺(套)。植保施藥服務每年達到12萬畝次,農機托管服務10萬余畝次。去年合作社經營收入達到1500余萬元,盈余近200萬元,社員人均社內收入2萬余元,帶動周邊農戶良種、農機、施藥機械使用率90%以上的2萬余戶,輻射附近4個鄉鎮8萬多畝土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有效提高了糧食產量,增加了產出效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