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貧整村脫貧模式示范村”“原州區西門塔爾牛養殖基地”,經過101國道寧夏固原曹河村段,路旁的牌子格外醒目。曹河村養牛養出了名氣,2018年連續摘得兩項殊榮。養牛讓村民過上了“牛”日子,十里八鄉的養殖戶羨慕不已,紛紛前來“取經”。
榮譽的背后,承載著曹河村826戶群眾的致富夢想。
曹河村素有養殖傳統,原州區三大牛羊交易市場之一就在這里,發展養殖業的優勢得天獨厚。多年來,受傳統思想束縛,村民搞養殖基本上是小打小鬧,沒能形成規模。
2012年4月,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科技扶貧指導員馬克成的到來,為曹河村發展養殖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在鄉、村干部的大力支持下,曹河村確定了以發展草畜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依靠科技增強村民自身“造血”功能的發展之路。
6年多來,從調整產業結構、組織村民參加培訓學習,再到推廣引進新品種、培養致富帶頭人,曹河村脫貧致富的腳步從未停歇。
在科技扶貧的推動下,目前能夠熟練掌握飼養牛羊科學技術的農戶達到90%以上,推廣新品種新技術8項,培養致富帶頭人100多名,培養種植養殖示范戶315戶,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5個,形成了“合作社+示范戶+建檔立卡戶”的科技扶貧整村脫貧模式。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12年的2200元提高到2017年的8117元,示范戶年人均純收入過萬元。
走進曹河村,養殖戶的牛棚里清一色的西門塔爾牛,個個膘肥體壯。
年已七旬的馬壽山曾販牛20多年,看到村民通過養牛過上了好日子,他心動了。2015年,他購進兩頭牛開始養殖,如今已擴大到11頭。馬壽山算了一筆賬:“一頭牛一年掙7000元,11頭牛一年能掙7萬多元。”
馬壽山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幾年的養殖,家里的日子大變樣。馬壽山計劃繼續擴大規模,今年家里養牛將超過20頭。
這幾年,像馬壽山這樣依靠養牛脫貧致富的,在曹河村共有253戶。目前,曹河村養牛3900多頭,人均養牛1.2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