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粵字品牌·美好生活新坐標”為主題的第九屆廣東省現代農業博覽會落下帷幕。短短4天的時間里,超過23萬人次到場參觀、現場銷售7546萬元、現場貿易(含意向合同)59.4億元的戰績讓這場華南農業盛會儼如一場線下的“雙11”狂歡。
粵菜師傅現場烹飪、763家企業3000多種“名特優新”農產品及各種創新技術、項目悉數登場……廣東農博會匯集參觀、展覽、采購、推介會、烹飪教學、美食試吃、科技應用等活動,給市民送上一場“色、香、味”俱全的農業盛宴,為廣東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產品流通、農業區域合作交流提供了專業的平臺。
“本屆農博會有效促進了采購商和生產商的結合、金融資本和農業科技的結合、‘粵菜師傅’工程和‘一村一品’的結合、文化賦能和農業增值的結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陳東表示。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搭臺結網”成為了本屆農博會的關鍵字眼,通過對農產品流通、農業科技創新、農村金融等傳統“三農”弱項各個擊破,打通產業鏈條,廣東農業補短板的效果初現。
農產品采購鏈更透明
“采購商館”是廣東省農博會今年*設立的場館。包括易果生鮮、盒馬鮮生、喜多果等國內外130家大型采購企業的高管親臨現場,尋求農業投資、經貿推介、農業區塊鏈、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項目合作。
農博會開展的*天,采購商館就迎來一張上億元的訂單。參與本次博覽會的廣州市農產品有限公司與廣西紅谷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在生豬養殖方面展開合作。“受非洲豬瘟影響,廣西的生豬價格下跌了20%左右。紅谷公司背后是成百戶指望養豬脫貧的合作農戶。這次通過農博會的平臺與廣州的公司達成銷售協議,提振了廣西養殖戶的信心,也保護了廣西的生豬產業。”此次合作的牽頭者、深圳駐廣西扶貧干部黃信科表示。
由廣東一人一畝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一畝田新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廣東農業展覽館和南方農村報社聯合發起的廣東農產品采購商聯盟也在本屆農博會上成立。聯盟成員涵蓋大型連鎖超市、批發市場、電商、餐飲連鎖等機構,旨在解決采購中遇到的貨源不可控、品質不穩定及服務不透明等問題。
“通常采購環節都是靠實地去跟農戶打聽,但這種途徑并不能很好保證貨源質量。”上海易貿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業務負責人葉小偉介紹,采購商聯盟提供了多方共贏的平臺,減少了很多低效采購環節。據了解,在這次農博會上,易貿公司與幾家柑橘生產企業均達成了合作意向。
“這次農博會精選了700家廣東*農產品企業直接對接大型采購商,現場洽談,進一步拓展了廣東優質農產品供需對接的力度和寬度。”廣東省第九屆農博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黑科技”接了地氣
5G農業、農業區塊鏈、農業大數據等聽起來“高大上”的創新技術,在本屆農博會上也悉數亮相。近年來,農業創新技術如何落地,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產生新的農業業態,成為農業科技領域探索的方向。
在本屆農博會上,*受人矚目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之一莫過于應用了諾貝爾獎獲獎生物技術的新型魚胚胎毒性檢測技術。“這項技術能在短時間內高效、快速、全面地篩查產品中的數千種慢性和急性有毒物質,為消費者帶來清晰、直觀的結果。”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陳子翔表示。據介紹,依托水中銀公司自媒體矩陣的粉絲營銷以及應用諾獎技術核心的魚胚胎毒性檢測技術,水中銀公司為全球超過100家機構提供“從品質到品牌提升”的戰略升級服務,其中包括政府部門,大型國際護膚化妝、食品、保健品集團,餐飲集團,科研機構,NGO等。
農博會上,水中銀公司與湛江國聯水產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了羅非魚檢測的合作意向,讓這項食品檢測“黑科技”,著實“接地氣”了一把。
中國是全球*的羅非魚產地,年產量達到187萬噸,國家每年在羅非魚產業技術領域研發投入超過千萬元。一直以來,羅非魚多以切片加工的方式銷往海外,產品結構單一。近年來,羅非魚在國內銷量正以較高速度增長,產品形態、品牌形象升級都迫在眉睫。“應用魚胚胎毒性檢測技術對羅非魚進行檢測,能給消費者提供一個第三方的公正的質量依據,幫助羅非魚提升品牌價值。另一方面,這也是我們企業進入農產品領域的*嘗試。”陳子翔表示。
互聯網與傳統農業的深入融合,也是本屆農博會的亮點。展會上,農博創新公司帶來的*農業人工智能AI應用“口袋農庫”平臺的路演吸引了現場觀眾的目光。該農場管理平臺可通過圖像智能算法識別病害,并提供*解決方案,智能識別準確率達到85%以上。閉幕當天,農博創新公司與廣東農產品供應鏈龍頭企業望家歡產品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農業大數據、農產品溯源、農場自動化監控管理方面展開合作,使智慧農業科技真正落地。
金融創新保駕護航
一直以來,缺口大、風險高是農村金融的代名詞。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金融部門在支持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方面開展了不少探索和實踐。農博會上,惠農e貸、“三農”助手、“3+N”貸款模式等服務“三農”的金融產品吸引了不少客商駐足了解。
會上,中國人保財險廣東省分公司(以下簡稱“人保財險廣東分公司”)簽下全國首單馬氏珠母貝養殖扶貧保險項目,打破了多年來海水貝類養殖無保險可保的尷尬局面。該項目是為扶貧企業量身定制的創新項目,專門為扶貧資金保駕護航。
“通過保險,能夠有效分擔養殖企業的自然災害風險,提升扶貧資金投入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發揮保險在助力脫貧攻堅方面的良好作用。”人保財險廣東分公司農村保險事業部/保險扶貧事業部總經理王才華介紹。
截至目前,人保財險廣東分公司以及全省14個地市分公司,均與當地扶貧辦簽署了保險扶貧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扶貧保險項目36個,開發專項扶貧保險產品4個。
2017年12月成立的全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廣東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在會上的表現也備受矚目。農博會上,廣東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與廣東省龍頭企業仙泉湖水產有限公司達成了4000萬元的投資意向,為資本進入羅非魚內銷產業鏈條打開了通道。
據了解,廣東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的母基金總規模440億元,撬動超過1∶3的財政比例,主要投向具有一定規模和盈利能力的農林漁業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平臺運營公司或準經營性農林水漁產業發展項目等。在幫助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生產的同時,將現代管理、現代金融、現代人才等現代元素集中注入鄉村,統籌推進結構調整、綠色發展、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等關鍵環節。
成立以來,廣東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在資金募集、投資運作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創新性安排,包括加強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的合作,共同推進財政金融支農機制協同發展;同時設立產業細分子基金、地市子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農業;還與廣東省農科院專家團隊、廣東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以及保險機構的合作,實現對基金投資項目的服務、擔保、保險聯動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