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福建南平:摘下污染帽養活生態魚
福建南平:摘下污染帽養活生態魚
農業網   時間:2019/1/7 8:49:00  來源:中國漁業報  閱讀數:398

  打開投食器,啟動開關,隨著餌料散落,水面上魚群躍起,爭相搶食。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下嵐村林順興的養魚基地每天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時隔十年,吳丹溪的水又清了,我又能養魚了。”作為南平市整治延平區畜禽養殖污染攻堅戰的親歷者,林順興慶幸自己又回歸了老本行。

  1992年,林順興承包了5畝魚塘。“當時鎮上養豬的人并不多,好生態就是養魚的關鍵。”林順興說,隨后的四年內,他的魚塘擴張到60畝。

  但傳統養魚之路沒有讓他走得太遠。爐下鎮位于閩江上游,上世紀90年代水口電站建設,延平區成為全省第二大庫區,爐下鎮是庫區移民重鎮之一。庫區失地農民要找出路,生豬養殖成為*。2007年前后,爐下鎮上游6個村的村民群起養豬。隨著鎮上豬欄越建越多,林順興發現水源受到嚴重污染,流進魚塘的水養不活魚。他不得不堵塞引水管,靠接蓄雨水養魚,但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由此,養魚量大幅度減少,林順興不賺錢反虧本。

  “當時吳丹、羅坑、洋頭三溪水體均為劣V類,水體污染超出正常指標70多倍,怎么養得了魚?”爐下鎮黨委書記何宏說。昔日美麗的吳丹溪變得像泥漿一樣濃稠,散發著惡臭。2010年,林順興迫不得已在魚塘邊也建起了養豬場,一頭扎進養豬大潮。

  2012年以來,爐下鎮養豬熱度不減,僅下嵐村就存欄近20萬頭。生豬存欄量大大超出環境承載能力,給生態帶來了極大破壞。林順興敏銳地觀察到,到吳丹溪和周邊流域考察監測的人越來越多。“我是真不想養豬!豬價波動大。”2017年正月初九,林順興把存欄的430頭生豬以每公斤16元的價格全部賣出。然而,就在林順興賣豬后*,南平市整治畜禽養殖污染攻堅戰在延平區打響了,林順興因是全鎮*早賣豬的人備受矚目。

  2017年上半年,延平區拆除了4469家養豬場,削減生豬216萬頭。林順興所在的爐下鎮一躍成為“無豬鎮”。通過集中整治,吳丹溪水質從劣Ⅴ類提升到目前穩定的Ⅲ-Ⅳ類。到2017年5月,延平區境內20條受畜禽養殖嚴重污染的小流域全部消除劣Ⅴ類水質,創下全省畜禽污染集中整治時間*短、力度*、成效顯著的戰績。

  大量養殖場被拆除,阻斷了污染源,但也為退養戶尋求新出路設下難題。林順興思前想后,決定重拾自己的養魚事業。

  在清流、龍巖、漳州等地做完市場調查后,林順興從廈門引進高效循環流水生態養魚新技術,投入110萬元,對傳統魚塘進行技術改造,搭建4條流水槽,開啟仿生態工廠化養魚模式。

  林順興一邊向筆者演示手機里的魚塘監測軟件,一邊說:“現在搞數字化養殖,用手機就可以查看魚塘的溶氧值、水溫等數據變化,數值一有異動就會發起警報,晚上再也不用熬夜守魚塘了。”

  魚塘里的高科技,讓林順興夫婦養魚事半功倍。“過去魚塘養魚的溶氧值不好控制,魚苗的存活率低。”林順興說,如今水槽配置推水增氧設備,讓塘水在合理的溶氧值區間24小時循環流動,魚苗的成活率達到98%。人工模擬的溪流環境,讓魚逆流而上,成為肉質緊實的“跑步魚”。

  林順興深諳“養魚先養水”的道理。魚的排泄物和餌料殘渣,隨著水流推向水槽末端的集污區,經過污水循環處理,魚塘保持*水質。“循環水魚塘養出的魚肉質細嫩,沒有土腥味,養到三個多月就可以上市。雖然單價比市售的同類魚高1元,還是供不應求,魚被福州的餐廳早早訂購一空。”林順興說,4條循環水養魚塘年產量在10萬公斤以上,是過去傳統養魚產量的10倍。嘗到甜頭的他,計劃再建8條工廠化漁場養殖生產線,預計年產魚量可達200噸。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yaolei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