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矛盾的必然要求,這是基于歷史實踐基礎和發展智慧的重要戰略選擇。黨的十九大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我們黨歷史性地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了黨和國家的優先位置。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切實穩住“三農”這個基本盤,并對此進行了部署。中國工農城鄉關系由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我國農業農村發展迎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踏上了全新的征程。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數千年來,我國歷史上一直有著“重農”的傳統。從“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到“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從“農,天下之大業也”到“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數千年農耕文明源遠流長,鑄就了我們“重農”的基因和底蘊,奠定了一個大國發展的堅實基礎。
在新中國建國初期,為應對當時的國際環境,迅速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我國實行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此期間,農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農業農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近些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我國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但是,由于歷史欠賬太多,農業依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農民仍然是貧困人口的主要群體。要如期實現*個百年奮斗目標并朝著第二個目標奮進,要解決城鄉之間這一*的不平衡、農村發展這一*的不充分,要求我們必須要拿出超常規的辦法,出臺超常規的舉措,把“三農”工作擺到更高的位置,推動農業農村更快、更高質量地發展。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作為總方針。各地也迅速掀起了鄉村振興的熱潮,強化組織保障、開展廣泛動員、做好政策創設、加大投入力度,實現鄉村振興良好開局。但是,還要看到,因為傳統的路徑依賴和工作慣性,在有些地方“三農”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依然廣泛存在,一些地方的主要領導在工作中常常是“說起工業大半天,說起農業一根煙”,并沒有真正把“三農”工作“攥在手上,扛在肩上,放在心上”。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硬任務,“三農”工作有很多硬仗要打,有多項硬任務必須完成。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和困難增多,不確定性進一步上升。經濟形勢越復雜,越是要重視“三農”工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能否落地,直接關系到“三農”這個戰略后院能否穩住,農村工作硬任務能否按期完成,更關系到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目標能否實現。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必須要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樹立起來。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放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必須徹底改變以前重工輕農、重城輕鄉的做法。要進一步明確農業農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地位,把農業農村與工業城市作為權利平等的主體,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必須建立全新的政績觀和考核機制。衡量一個地方工作的好壞,要看工業,更要看農業,要看城市,更要看農村。要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指標考核體系,推動各級地方黨委、政府把注意力和興奮點轉向農業農村,更自覺主動地做好“三農”工作。
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在朝向農業農村現代化奮進的征途中,農業不再是邊緣的沒落產業,鄉村不再是城市繁榮的背景板,農民也不再是努力被擺脫的身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獵獵旗幟,必將凝聚更多智慧、更多目光、更多資源,共同建設出一個“強、美、富”的幸福家園。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