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五水共治”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
前幾年污水處理終端的擴點、截污納管的鋪面、水岸同治、河道治理保潔……更多的是政府部門牽頭的“集團軍作戰”。而近期開展的“污水零直排”,不管是對餐飲排水戶的入戶調查、“水氣”同治、涉“污”企業的“暗改明”,還是小區陽臺水的“雨改污”,更像局部的“陣地戰”。
為推進“污水零直排”行動,臨安治水人不厭其煩,一街一巷做排查、逐家逐戶講政策,一店一鋪做動員,直至油煙不再擾民、雨污各行其道、房前清流常駐。
鄉村小店的新規矩
興盛小吃店是臨安西部小鎮龍崗鎮上的一個普通餐飲店。它既不在風景區,也不在水源保護地。
以往,像如此偏遠、普通的農村餐飲店,很少會有人關注其廚房排水是否合乎規范、油煙排放是否擾民。因為,要么其廚房廢水已經納管到集鎮的污水處理廠,要么排入后院菜地。
但老板娘孫艷芳近來發現,有人“操心”起她小店的油煙和廚房水。
孫艷芳說:“2018年6月,鎮里來人說廚房水出口要安裝隔油池,油煙機要安裝油煙凈化器。”盡管安裝隔油池和油煙凈化器要花費萬余元,但孫艷芳還是全力配合鎮里做了改造。“現在國家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了,把環境搞好,也是我們餐飲行業應盡的義務。”
龍崗鎮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龍崗鎮2018年對60家餐飲店實施了“水氣同治”:餐飲場所排水口一律加裝隔油池、殘渣過濾池、沉淀池,油煙機加裝油煙凈化器。同時,整改以往煙道接入雨水管或污水管的錯誤做法。驗收合格的,才能頒發排水許可證。“今后,餐飲企業必須有排水許可證才能經營。”
此外,龍崗鎮對全鎮的雨污管網和污水運行設備開展無死角排查。然后制成4張清單:問題清單、任務清單、項目清單、責任清單,集合匯總成集鎮雨污管網現狀圖,為推進“污水零直排”工作夯實了基礎。
太平溝里的鄉愁
河橋鎮地處三溪交匯處。老街上的太平溝承載著河橋百姓的諸多記憶。
隨著集鎮人口密度增加和生產生活的干擾,太平溝變得渾濁,模糊了兒時的鄉愁。
2017年,河橋鎮著手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老街的馬頭墻修好了,雕梁畫棟復原了,*開張了。千年古鎮的面貌煥然一新。
為了保護老街青石板舊時的模樣,石板路下迭代無序的污水管網,卻一直是城鎮建設的短板。
2018年,“零直排”的“戰鼓”響起。河橋鎮黨委政府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后人負責、重拾太平溝鄉愁的態度,不惜人力物力甚至局部開挖重建,毅然著手對集鎮污水管網進行截污功能提升改造,補齊截污納管的局部盲區和短板。
經數月排查,集鎮范圍需要整修建設的污水管網共有6.23公里,其中多數在老街。為確保老街石板路不受擾動,兩側住戶和商戶排放的污水截污納管,采用外圍包抄的方式進行,即在老街外圍各埋設一根污水主管,實施截污。
“這樣做盡管工程量和費用比在老街的路中間埋管要高出近一倍,但為了太平溝復清,為了老街能保持原貌,我們覺得這樣做值得。”河橋鎮政府有關負責人說。
考慮到“零直排”項目時間緊,河橋鎮政府繪制了“零直排”工作作戰圖,劃分九大區塊,設立9個專班,由鎮長親任組長,分頭推進“零直排”工作的施工保障。目前,項目已經竣工并通過驗收。
陽臺水的新“奔頭”
為了節約空間,很多家庭在裝修時會把洗衣機安放在陽臺上,洗衣機的排水管就直接插入地漏中。
殊不知,陽臺地漏只是排放雨水的,*多也只能偶爾承接一點搞衛生、抹地板的臟水。如果長期把富含磷的洗衣污水排入雨水管,而且大家都這么干,那就要成為環境公害了。
在“五水共治”日趨精細化的今天,這樣的漏網之“魚”是*不能被放過的。臨安在推進污水“零直排”過程中,就格外注意這一點。
坐落在苕溪之畔的苕溪人家小區,把洗衣機安放在陽臺上的就有172戶。
“以前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包括我自己家也是這么做的。后來陪治水辦的同志到小區外的雨水管出口看了以后,才知道陽臺水直排的確是個問題。”苕溪人家物管處工作人員王紅星說。
2018年,苕溪人家小區成為臨安首批實施陽臺水截污納管改造的小區之一,與它一同實施改造的還有其他19個小區。
其實,陽臺“雨改污”的“手術”很簡單:把原先雨水管屋頂的進水口堵上,把地面的出水口改向接入污水管,再從屋頂易址重新架設新的雨水管,收集屋頂雨水接入雨水管網。
“改造前,我們一家家敲門去調查,只要有一戶人家陽臺上擺放洗衣機,同一個垂直面上的整條雨水管出口就要做改向處理,絕不漏過一家一戶。”臨安治水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經過兩個多月的建設,目前苕溪人家已完成陽臺水截污納管工作。“現在你隨便什么時候去看小區外的雨水排口,再不可能有肥皂水流出了。”王紅星說。
據了解,2018年,臨安對20個小區陽臺水實施了雨污混排分流改造。接下來3年,臨安還將著手改造剩余的180個住宅小區。此外,新建小區陽臺水一律納入污水管網。
2019年,臨安還將有7個鎮(街道)著手“零直排”創建,力爭到2021年,全區所有鎮(街道)全面實現“污水零直排”,臨安全境基本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處理全達標”,并建立完善長效運維機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