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機器人下地 農民“躺著收獲”
機器人下地 農民“躺著收獲”
農業網   時間:2019/1/7 10:12:00  來源:新華日報  閱讀數:368

  城鎮化大潮之后,誰來下地種田?近日在南京棲霞高新區舉行的智慧農業專家論壇上,與會專家描繪了這樣一幅令人憧憬的場景:將來在田里忙活的是機器人,新型農民不用下地,在智慧農業平臺上“躺著收獲”。

  智慧農業“風口”機器人*熱

  智慧農業正迎來快速發展期。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介紹,據權威機構預測,2017-2021年,人工智能在農業應用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2.68%,主要應用領域是大田種植、設施園藝、戶內種植、畜牧業養殖等。其中,應用*活躍的是農業機器人技術。到2024年,預計會有70萬臺機器人在田里工作。

  農田拖拉機作業配置*的導航技術,已實現無人駕駛。“我們研制的基于北斗導航技術的智慧農機,已經實現商業化,每年銷售5000臺,主要應用在新疆的農田。”趙春江現場展示了一段作業視頻,自動駕駛的農機在寬闊的田地里直線疾駛、快速收割。在廣袤的棉花地里,看不到人的忙碌身影,機器播種、鋪膜、鋪設滴管、扎孔,一氣呵成。除草機器人在田埂上“忙”著,先是伸出機器手臂定點拔草,然后伸出噴頭瞄準噴藥。北斗導航旱田激光平地機,作業精度可達到正負兩厘米,一小時可作業2-3畝……會場展示的機器人作業視頻,令觀眾嘖嘖稱贊。

  據介紹,農業機器人研究已得到廣泛應用,在苗床檢測、補苗、整枝、運輸、采收、打藥等方面已開始替代人工。“十三五”期間,我國將有1億人口轉移到城鎮,趙春江認為,農業機器人可有效填補農村勞動力缺口。

  機器人種水稻已在我省試水

  “江蘇的農業新技術應用一直領風氣之先,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江蘇就率先開始計算機配肥實踐。”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科學家高祥照說,如今,江蘇的智能配肥、智能農業環境檢測的發展也走在全國前列。省農業農村廳土壤與肥料首席專家殷廣德說,發展智慧農業將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引擎。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要研制農業智能傳感與控制系統、智能化農業裝備、農機田間作業自助系統等;建立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的智能農業信息遙感監測網絡,建立典型農業大數據智能決策分析系統;開展智能農場、智能化植物工廠、智能牧場、智能漁場、智能果園、農產品加工智能車間、農產品綠色智能供應鏈等集成應用示范。

  用機器人替代人工的“智慧農場”在我省已開始試水。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李剛華介紹了*新研發的水稻產業智能機械化系統。2016年開始,南京農業大學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等單位合作,集成智能化育秧、秸稈綠色綜合利用、機插-施肥-除草一體化技術、大田*定量綠色智慧管理等技術,構建水稻產業鏈智能機械化高質高效生產模式。這一被簡稱“智慧農場”的生產模式去年在太倉登記推廣應用,實現全程機械化、綠色化、智能化生產。減少施肥用工3-4次,節約肥料20%-30%,氮肥利用率提高15%以上。

  熱鬧背后亟待“國家隊”投入

  種田機器人“一枝獨秀”背后,智慧農業更多應用場景亟待開拓。論壇上,專家展示了智慧農業多項技術成果。動物個體識別與行為分析系統將會是下一個熱門應用。通過養殖現場視頻監控、關鍵幀抓取、行為建模與識別,輔以大數據分析,養殖戶可及時預判動物的群體動向。通過牛背的曲線,可判斷奶牛是否患有蹄病。

  趙春江說,人工智能在農業上的應用才起步,潛力非常大,亟待資金、技術和人才投入。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企業所在領域分布中,智慧農業僅占0.32%。從社會資本流入領域看,僅有0.009%的社會投資進入智慧農業。

  農業作為基礎性、公益性產業,關系國計民生。趙春江建議在提升農業的智慧化水平中,政府投入要發揮主導作用。未來5-10年對農業發展有影響的人工智能技術,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認知計算,用于解決發現農業問題;深度強化學習,用于農業病蟲草害識別;智能機器人,用來代替人從事農業作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hh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