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鄉村振興開局有序有力
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上海“三農”工作。200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工作期間,深入郊區農村,對“三農”發展戰略、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深化農村改革、生態文明建設、公共服務供給、農村基層黨建等八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8年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是做好郊區鄉村規劃,在發展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優化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加大力度,補好農村這個短板,讓郊區農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2018年,上海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構建框架體系。出臺上海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的實施意見,確立上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二是堅持規劃引領,提高決策能力。編制《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鄉村功能定位,積極推進村莊規劃編制,落實農業布局規劃。三是制定實施方案,明確重大抓手。制定《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確以推進“三園”(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工程、實施六大行動計劃、落實三大保障機制為重大抓手。四是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五是聚焦重點工作,加強探索實踐。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啟動鄉村振興示范村試點工作。六是強化體制機制,注重抓好落實。
一年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初見成效:圍繞建設都市現代綠色農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地產農產品生產供應穩定質量安全可控,全市建成各類家庭農場4424戶,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完善,上海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農村改革創新不斷深化,村級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完成率達98%,鎮級產權制度改革完成率達56%;美麗鄉村建設力度加大,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農村綜合幫扶工作扎實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預計2018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將達30385元,增幅達9.2%,高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和GDP增幅。
二、扎實開展農委系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勇當新時代排頭兵、先行者”大調研
2018年,根據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結合本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市農業農村委積極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當新時代排頭兵、先行者”大調研活動。按照“兩個全覆蓋”和“四不兩直”的要求,劃分工作小組,聚焦9個涉農區的農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基層“三農”工作部門等,建立問題解決機制、動態回訪機制、調研固定觀察點機制、青年干部調研機制等四項工作機制,就本市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廣泛收集問題和意見建議。經統計,全年共開展調研493次,涉及調研對象3246個,收集各類問題1282個,建議190條。目前問題解決率為96.9%,對尚未解決的問題,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做好調研成果轉化。針對梳理的各類問題,通過與市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市農業農村委牽頭起草制定《上海市鄉村振興實施方案(2018-2022年)》,以項目化方式落實鄉村振興工作推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與市有關部門加強合作,共同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文件,從“地、錢、人”三個方面加強對郊區農村的制度供給和要素配置。同時加強調研解決問題的宣傳工作,在市委大調研簡報推送信息9篇,在“上海大調研”微信公眾號推送信息19篇,得到積極的社會反響。
三、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基礎 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
2018年,為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本市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為基礎,聚焦規劃保留村開展美麗鄉村示范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建設水平。圍繞本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實施方案,著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農村垃圾污水治理、整治農村水環境、提升村容村貌、加強村莊規劃管理等重點任務。以“美在生態、富在產業、根在文化”為建設主線,經過鎮申報、區推薦、市評估,評定出23個2018年度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著力推進首批9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工作。
四、多渠道促進產銷對接 不斷推進地產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
依托品牌打造、品鑒評優、市場營銷及宣傳推介,本市積極拓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新模式,努力實現地產農產品“優種優質優品優價”的目標。2018年上海國慶新大米市場營銷及宣傳推介活動中,綠色認證的大米售價從2017年的10元/斤增至12元/斤,銷量從67.3噸增加至149.3噸,銷售額從134.6萬元增長至358.4萬元,尤其是盒馬鮮生、本來生活網的“線上+線下+體驗”營銷模式深受歡迎,從“賣稻谷”到“賣大米”向“賣品牌”轉變再上新臺階。第二屆上海地產優質大米品鑒評優活動中,36款地產大米接受專家、市民、食味儀的全方位品味和檢驗,閔行谷杰、崇明東禾九谷、青浦優禾谷等3家合作社分獲中晚熟大米金、銀、銅獎,閔行亮苗合作社榮獲國慶新大米金獎。第二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申報中,崇明清水蟹成功申報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五、上海市啟動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工作(2018-2022年)
2018年11月16日,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農村綜合幫扶工作的指導意見》,啟動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12月13日,市政府召開市農村綜合幫扶工作推進會,對新一輪工作任務進行全面部署。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指出,深化農村綜合幫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是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實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內在要求。2018年-2022年,按照“幫扶力度要加大、幫扶資金要增加”的原則,全市將籌措不少于50億元資金,聚焦生活困難農戶,以增強經濟相對薄弱地區“造血”能力為重要抓手,提高全市生活困難農戶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到2022年,生活困難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明顯高于全市農村常住居民收入的增幅,生產生活條件切實改善,實現更高標準、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
六、各涉農區開展形式多樣活動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重大決策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和農業農村部的部署,上海堅持“凸現主題、農民主體、節約辦節、安全祥和”,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農民豐收節活動,其中“浦東美麗鄉村嘉年華”納入全國首屆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之一。2018年9月23日農民豐收節當天,上海以“浦東美麗鄉村嘉年華”為主會場,與金山、嘉定、松江、奉賢、青浦、崇明等區同步拉開節慶活動序幕,主要包括“黨建引領·毗鄰共建”長三角首屆農民豐收節,“體驗農耕、樂享收獲”農事科普體驗活動,崇明多彩水稻節,嘉定區首屆農家菜大擂臺,“農民的節日、幸福的生活”松江農民豐收節等。活動緊緊圍繞“農民”和“豐收”主題,讓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各界共慶節日,近40個活動相繼舉辦,一直持續至10月上旬,較好營造了慶豐收、曬豐收的歡樂氛圍。
七、本市機構改革 組建市農業農村委
根據《上海市機構改革方案》,將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的協調推進“三農”工作職責,市農業委員會的職責,以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農業投資項目、市財政局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的農田整治項目、市水務局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管理職責等整合,組建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作為市政府組成部門。將市農業委員會的漁船檢驗和監督管理職責劃入市交通委員會,不再保留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市農業委員會。
新組建的市農業農村委領導班子成員名單: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張國坤;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方芳;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馮志勇;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葉軍平;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王國忠;市紀委監委駐市農業農村委紀檢監察組組長、黨組成員鄧帥萍;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黎而力;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掛職)劉金萍;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總經濟師施忠。
八、《上海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條例》正式生效實施
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條例》,201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實施,標志著本市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基本形成。《條例》從法律上明確了農村集體資產范圍,建立成員代表會議、理事會、監事會組成的內部治理結構,賦予成員知情權、表決權、收益權和監督權,充分體現成員作為集體資產所有者的主體地位。為了做好《條例》的貫徹落實,市政府及時召開動員部署會,要求全市上下聯動,切實把《條例》啟動好、貫徹好、落實好。至2018年底,全市集體總資產5675億元,凈資產1655億元。1652個村級和68個鎮級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產權制度改革。《條例》的貫徹實施,進一步鞏固了本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規范了集體資產的監督管理,激發了農村集體體制機制活力,促進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九、《滬郊改革開放40年·40個瞬間》專欄受到廣泛關注好評
2018年5月至10月,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市農業農村委在《東方城鄉報》、上農APP平臺上開設《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滬郊改革開放40年·40個瞬間》專欄。歷時8個月,通過尋找滬郊改革開放進程中的40個瞬間,折射40年上海“三農”事業的深刻變化和巨大發展。該專欄所遴取的案例涉及滬郊農村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和黨建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上海郊區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抓住機遇、大膽探索,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和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的進程,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文明建設中涌現出的一批對上海乃至全國影響深遠的典型事件,成為上海“三農”領域追憶、紀念改革40周年的一個重要載體和途徑,受到專家和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十、大力推進綠色食品發展 提升本市農產品質量水平
2018年是本市推進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全市農業部門以農業質量年行動為抓手,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大力推進綠色農產品發展,著力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量:一是著力健全綠色農業標準化體系,完善操作規程,推進標準化生產;二是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深入推廣應用綠色生態防治技術、清潔化生產技術和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提升農產品綠色生產能力;三是優化激勵政策,制定差異化獎補標準,充分激發生產主體綠色認證積極性;四是以糧食生產功能區、蔬菜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五是對綠色食品企業負責人、企業內檢員以及市級各條線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和農產品認證工作的人員,加大綠色食品檢查員、監管員培訓力度,全面提升綠色生產、管理水平。通過大力推進,“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總體形勢穩中向好,綠色食品、有機產品比重進一步提高。截至目前,本市“三品”認證率達79.8%,其中,綠色食品認證率為13.67%,較上年增長68%。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