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廣西柳州市柳江區農業局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圍繞農民增收核心任務,大力發展城郊型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工作進一步快速發展。
轉型升級特色產業 農業農村經濟穩步增長
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積極推廣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集成高產栽培技術,全區糧食播種面積50.8萬畝,完成計劃任務的101.54%,糧食產量17.66萬噸,糧食生產保持穩中有增。實施蔬菜綠色標準化生產,加強保障性蔬菜基地和“南菜北運”基地建設,發展規模化生產基地,調整蔬菜品種結構,蔬菜種植面積54.11萬畝(含復種),增長6.3%,蔬菜產量98.29萬噸,增長8%;雙季蓮藕種植面積6.4萬畝,產量12.8萬噸;香蔥種植面積9萬畝,產量17.1萬噸。大力發展特色水果,打造柳州水果新興產業基地,全區水果種植面積17.61萬畝,增長24.45%,水果總產量17.25萬噸,增長26.37%,其中柑桔7.73萬畝,6.38萬噸,葡萄4.59萬畝,4.77萬噸。推進桑蠶產業健康發展,桑園面積10.5萬畝,發種31.05張,同比增長3.36%;鮮繭產量11451噸,同比增長3.6%。2018年農林牧漁總產值86.14億元,同比增長4.8%;*產業增加值49.86億元,同比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6元,同比增長11.5%。
提質升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啟動97個農業示范區、園、點創建工作,其中自治區級5個,縣級10個,鄉級21個,村級61個。目前,全區通過認定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共74個,其中自治區五星級示范區1個、自治區三星級示范區1個,縣級示范區6個、鄉級示范園區21個,村級示范點45個。全區示范區總產值12.3億元,增長12%。
傾力產業扶貧工作 促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對全區所有發展“5+2”、“3+1”特色產業的貧困戶給予補助扶持,共扶持貧困戶2796戶,扶持資金665.623萬元。遴選培育貧困村主導產業,特色產業覆蓋率均達87%以上,每個貧困村均培育有3-5個致富帶頭人,23個貧困村成立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5家,實現村村有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254戶。舉辦貧困村致富能人培訓班及花椒、雙高甘蔗、種桑養蠶、優質稻種植、養雞、養豬等內容的實用技術培訓班44期,培訓4418人次。
狠抓“產業富民”專項活動 建設幸福美麗鄉村
組織制定全區所有行政村2017-2018年村級經濟發展計劃,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04家,總計668家,帶動周邊農戶4.8萬戶,獲得*示范社1家,自治區級示范社8家,市級示范社21家;培育家庭農場79家,2家獲得廣西示范家庭農場。建設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基地76個,完成目標任務數的*。落實村級集體經濟項目65個,完成活動任務數的158.53%,4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0000元以上。建設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點,培育形成2家重點電商企業,各類微小電商企業12家,建立電商服務網點88家,覆蓋78個行政村。
積極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提升農民科學種植水平
圍繞水稻、蔬菜、桑蠶和水果等主導產業,推廣主導品種28個、主推技術16項,派出40名技術人員,培育指導256個科技示范戶。實施農村中等專業實用人才培養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項目,組織開展科技講座、農民實用技術等各類培訓320余期(次),培訓人數達3.1萬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宣傳資料9.7萬余份,大力推廣“三避”技術、測土配方技術、超級稻栽培技術、果蔬栽培技術、種桑養蠶技術等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技術和整體綜合素質。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提高社會民生保障水平
開展“農資打假保春耕”、“夏季農資打假百日行動”等專項治理行動,落實高毒農藥定點制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確保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20個鎮(基地)檢測室、12個鄉(鎮)村級流動監測工作站正常運行,實現檢測數據自治區、市、區、鎮四級聯網,覆蓋率達*。全區抽檢農產品樣品總體合格率99.98%,其中農殘定量抽檢樣品合格率*,全年未發生農產品農藥殘留中毒事件。
加快農業品牌培育 延伸農業產業鏈條
加快“三品一標”農產品培育和認證,推進農業標準化,組織兩家企業新認證了百香果、蔥、姜、青蒜、蓮藕、蘿卜6個無害農產品,認證面積53.33公頃,認證產量905噸。全區已獲得“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18個,其中:無公害產品13個,認證面積2083公頃,綠色農產品5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2個。積極組織古嶺龍、家柳、博隆、晉航、雙優等公司和合作社到廣州、桂林等地參加農產品展銷會,進一步宣傳我區農產品品牌。
深化農村體制改革 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簿8.9萬份,完成86.34萬畝承包耕地確權工作,共確權承包地92.1萬塊,完善土地承包合同8.9萬份,可發證率96.8%;確權數據成果已全部合庫完畢,并通過了農業農村部質檢軟件質檢;全縣承包土地流轉13.123萬畝,占農戶承包地總面積21%,涉及農戶3.57萬戶,其中水田流轉6.68萬畝,旱地流轉7.416萬畝。組織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項目,通過“一折通”把補貼資金發放到農戶,發放補貼資金5054.4萬元。
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方式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廣秸稈高溫堆腐、生物發酵等生物處理技術,大力實施土壤改良修復、秸稈綜合利用、重金屬污染修復等農業基礎工作,種植綠肥面積3萬畝,開展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工作,完成1750個土壤樣品的采集檢測,建立長期防控效果定點觀測點5個。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發放各種作物施肥建議卡3萬多份,涉及12.8萬戶農民,項目區農戶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入戶率達96%。推廣公共植保、綠色植保,做好蔬菜、水果、花卉、藥材、桑樹、甘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發布病蟲情報28期,累計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及太陽能殺蟲燈2040盞,直接受益面積達6萬畝。全面實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全區水稻病蟲總體防效85%以上,產量損失控制在5%以下。開展水稻病蟲害統一防治面積3萬畝次,蝗蟲統防統治1.8萬畝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