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博物館】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隨之蓬勃發展,我國的旅游業大熱,國家政策也對文旅事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應該也是歷史上少的有情況。但是在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為主的社會發展中,人們的旅游又是怎樣的情況,與現代社會的旅游有哪些不同?
人群身份不同,時間周期不同,空間局范圍也不同。
當然,中國古代,即使是經濟*繁榮和文化*繁榮的唐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現在也是沒法相比的。所以旅游仍舊是一件非常*的事,不能像現在幾乎是一個全民都能夠享受旅游的輝煌時代。那時旅游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文人、官員和商人這一階層,普通的農民很少有機會,甚至大多數的農民幾代人都不曾離開過自己的故土,戰亂除外。當然的主要旅游人群文人和官員又多是一群人,他們兼具兩種身價而已,“學而優則仕”,實行科舉制度的古代社會,官員也是文人群體的一部分,多數文人也是因升遷到任,職位的不斷變遷,在地方任上有閑暇時間而有機會遍訪周邊的山水。而商人旅游則是因為物品變換的需要,被動的旅行,而有機會遍覽沿途景色,了解當地風土人情。
眾所周知,古代的交通極度不發達,甚至水運是*便捷的交通。而名山大川又多處于地形奇特之處,故交通之不便利更可想而知。所以沒有飛機火車的年代,旅游的時間周期會特別長,少則幾日,多則幾年幾月。也由于旅游是一個特別費時費力浪費錢財的事,即使是家境殷實的官員或商人,其旅游活動范圍也是比較小的,多在局部范圍活動,不像今日的旅游,近可遍覽全國,遠則可達世界各個角落。
目的相同,動機不同,項目不同。
關于旅游的目的,古代人和現代人應該是一樣的,多不過獵奇采風,愉悅身心,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動機卻不一定相當,上面也提到多,古代旅游多是因為官員赴任或是商者行商而被動的完成旅游的活動。雖然不排除現代人也有被動旅游的機會,但大多數人已經有主動旅游的財力和時間自由,多為全家游或朋友同事一起旅游,旅游的可選擇性也大大的增多。關于旅游的項目,所謂旅游即為“旅行”+“游樂”,旅行古今有快慢之區別,游樂卻也有大不同。
古代的旅游項目,我們從清代文人沈三白的《浮生六記》第四卷《浪游記快》中可以窺見一斑,在游幕的過程中,他與好友訪上沙村,是一種對“世外桃源”的向往。后探尋火云洞天,對寺廟僧侶的拜會,更像是增長見識,提高修為。再到廣州登花船,反應了當時文人的不多的娛樂形式,飲酒狎妓取樂反而人為一種雅趣。再到后來還有到訪琉球的記述,沈三白在是相當幸運,在當時實現大陸之外的游覽還是少數人。現代的游覽就多種多樣了,親子游,情侶游,異國游,形式層出不窮,可見我們比古代人還是幸福多了。
職業旅游者,記錄方式不同,商業變現方式不同。
財務和時間實現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職業旅游者,職業旅游,當然大多數職業旅游也有廣告代言、自媒體等方式來實現商業變現,以維持旅游事業。其實在古代職業旅游者也是存在的,比如明代的徐霞客,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游日,可見他在中國旅游行業中的地位,徐霞客是從小立志于遠游,22歲正式出游,直到病重不能再出游,雖然他們職業是讓人羨慕的,但當時的條件下,也是歷盡了千辛萬苦,實現了愿望,并以堅強的毅力完成了60余萬字的《徐霞客游記》,在沒有相機和攝影機的當時,用文字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旅游記錄。
當然還有一位不得不說的大旅行家,鄭和,在明代皇家的支持下,完成了七次下西洋,拓展了航線,擴大了外交,完成了科學考查,促進了貿易交換,宣揚了國威。也譜寫了一曲恢弘的明代海外游篇章。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