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臺區地處吉林省中部,是全國產糧大縣,常年糧食總產量30億斤以上,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132萬噸左右。其中,玉米秸稈達到116萬噸,水稻秸稈16萬噸。去年,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藍天優良指數達到284天,優良率達到87.9%,被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成為“全國秸稈綜合利用新樣板”。
以“堵”促“疏”倒逼政府作為
禁止焚燒秸稈,既要讓廣大農民破除千百年來形成的舊習,讓他們從內心里接受,還要倒逼政府為秸稈綜合利用找項目、找出口。為此,他們組織了千名黨員入農戶,萬名干部下基層進村入戶進行宣傳。統一印制并發放《致農民一封信》17萬張、政府通告8萬張、袖標3萬個、秸稈“五化”利用與禁燒宣傳書畫等17萬份(冊)、過街橫幅標語1.3萬幅(條)、致學生及家長一封信4萬份、制作秸稈禁燒警示牌500個。建立健全“區督查、鎮負責、村管片、組包戶、戶聯防”的網格化管理責任制,對全區2384個網格實行嚴防死守。
其次是樹立典型,通過典型帶動引領秸稈綜合利用共建發展。2017年10月24日,九臺區在龍嘉鎮泉眼村舉行了2017年秋季秸稈機收打捆作業現場觀摩會暨長春長拖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雷沃拖拉機、打捆機交機儀式,長拖組成了50臺(套)機組作業隊,由過去的分散撿拾打捆變為作業隊集中撿、打、運、加,填補了長春乃至全省50臺套機械大規模作業的空白。
為加快秸稈綜合利用共享發展,區財政給予補貼大力推廣秸稈全量(半量)還田,建立秸稈機械還田示范方17個。對購買秸稈還田機械的,根據有關規定給予政策性補貼。并重點推廣生物質鍋爐,替代燃煤小鍋爐,每蒸噸獎補2萬元。對于領取“綠色通行證”的秸稈運輸車輛予以放行。新培育秸稈綜合利用企業11個,秸稈專業合作社21個,秸稈收購經紀人680人。推廣秸稈養畜360萬頭、養禽1150萬只,人均增收4150元。培育秸稈編織專業村45個、專業大戶720個,人均增收2150元。
為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創新發展,該區先后舉行全區秸稈還田現場演示會、秸稈綜合利用推進會8次,現場演示秸稈燃具爐、秸稈還田機械使用,通過演示和推介,有力推進了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向縱深發展。截至目前,累計舉辦各類大規模培訓班16期,直接受訓人數達7.8萬人(次)。
現年57歲的龍嘉堡村村民孫國福說,以前我們是不敢在野外燒秸稈,那是犯法,還要被拘留罰款,后來我們不想燒,也不愿意燒,因為在野外燒秸稈對我們沒有一點好處,還費時費力。現在,我們收完玉米,地里的秸稈有專業的公司來打捆離地,還免費給我們一噸半秸稈壓塊用來燒火做飯取暖,足夠我一年用的。
“疏”出有“路”資源化利用有前途
“堵”的方法有了,“疏”出的項目就更多。據九臺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李樹國介紹,該區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去年先后召開了9次調度會,專門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土地、資金等各類問題,并簽訂區鎮村屯四級秸稈綜合利用責任狀,構建了自上而下、責任明晰的組織領導體系。
該區健全了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區財政每年列支3000萬元,用于秸稈綜合利用考核獎勵資金。該區于2016年投資929萬元統一采購打捆機,投資400萬元購置生物質爐具,投資440萬元補貼新建秸稈產業園區,全區撿拾打捆作業面積37.5萬畝,保護性耕作面積30萬畝。2017年,投資2310萬元,用于“收、貯、運、加、銷”體系建設,投資1000萬元用于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補貼,幾年下來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整合各類資金24億元用于秸稈綜合利用。2017年,秸稈產生量132萬噸,秸稈可收集量100萬噸,綜合利用量81萬噸,2018年秸稈綜合利用率比2017年提高7個百分點。
同時,該區積極為消化秸稈找出路。2016年5月,該區政府與長春長拖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簽定了投資10億元戰略協議,在長春市建設15個綜合利用產業園,每個園區加工能力在1000公頃以上。目前,已完成的10個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園投產達效。2018年10月,區政府與鑫壘秸稈綜合利用公司簽訂秸稈離田協議,組成40臺(套)以上的聯合打捆離田作業,離田秸稈2萬公頃。投資10億元的中航新能源集團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在龍家堡等10個村安裝爐具5091戶(套),實現了柴草不進屯,生物質燃料取暖做飯的大變革。多方受益讓秸稈變廢為寶天更藍
該區積極出臺扶持鼓勵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秸稈還田和保護性耕作在原有的每畝農機補貼20元的基礎上,再追加補貼20元,達到每公頃600元。2017年,該區秸稈還田14.15萬畝,2018年,秸稈還田34.5萬畝。
在該區政策支持鼓勵下,2016年3月,投資300萬元、占地面積3.4萬平方米的隆達興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式運營,年加工飼料2萬噸,年使用秸稈為2000公頃玉米地的產量。該合作社現存欄牛560頭,每頭牛純利潤可達3000~5000元。2017年,合作社存欄1800頭,年使用飼料1.2萬噸,除自用外還外銷膨化玉米秸稈飼料,銷售飼料1.8萬噸,飼料主要銷往海拉爾、通遼等地。新建魚池1.5公頃、飼養蛋雞5000只。合作社通過秸稈膨化飼料過腹增值飼養牛,牛糞經發酵飼養蚯蚓,蚯蚓喂魚、雞,走上了一條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帶動35戶農戶人均增收1.5萬元,實現了“離土不離鄉”就地就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