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把生態循環農業作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日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聯合主辦的“全國生態循環農業暨秸稈綜合利用現場交流活動”在四川省綿陽市舉行,來自全國27個?。ㄗ灾螀^)農村能源、秸稈綜合利用等相關代表現場觀摩了綿陽市、德陽市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與秸稈綜合利用的成果展示。我們從會上了解到,近年來全國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各地涌現了不少各種類型的先進典型,也有一些發展中的問題亟待實踐中的創新突破。
統籌協調 形成快速發展好格局
我國生態循環農業快速發展,在制度法規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又先后印發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等,持續強化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宏觀引導。同時,各地也十分重視規劃引領作用,出臺了地方農業產業建設方案。全國有21個省份出臺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規章,11個省份出臺了耕地質量保護規章,13個省份制定了農村可再生能源規章,有力保障了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李波在交流會上介紹說,一批生態循環農業的重點項目陸續實施,取得良好成效。2017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包括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農膜回收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等方面,掀起了全國農業生態轉型的發展浪潮——在4個省市、96個畜牧養殖大縣試點推進沼氣工程,發揮著生態循環、污染治理、能源供給等方面的復合作用;在西北地區開展100個農膜回收示范縣,重點用膜地區回收利用率達到80%左右……生態循環農業項目的價值日益顯現。
在陜西延川地區,通過“豬—沼—果”模式生產出的有機綠色蘋果深受老百姓歡迎,同時,社會化的服務方式解決了一家一戶不養豬還能用沼氣的問題。這一切都得益于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帶動體系的建立。近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相繼開展了3個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10個循環農業示范市、102個*生態農業示范縣、1100個美麗鄉村等建設,還在全國不同類型地區建成13個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在省、市(縣)、鄉、村、基地五級平臺上初步形成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帶動體系,構筑了“主體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縣域大循環”的多樣化發展格局。
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離不開新模式、新技術的支撐。2014年以來,農業農村部連續支持建設了13個生態農業基地,凝練形成了西北干旱區節水環保型、黃土高原區果園清潔型、西南山區生態保育型、南方水網區水體清潔型、北方集約化農區清潔生產型、城郊多功能型等6大生態農業模式。其中,包含著山區茶園生態種植、旱作農田生態栽培、生物共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4大類23項重點技術,在不同基地上得到了示范應用,在促進現代農業生產的同時,取得明顯的生態效果。綜合利用,打造生態循環價值鏈
生態循環農業促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將整個農業生產帶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在綿陽鴻豐牧場生態循環農業觀摩現場,各省區代表無不感嘆“物盡其用,變廢為寶”。2016年,位于綿陽市安州區黃土鎮的鴻豐牧場成為國家首批區域生態循環農業試點。該公司配套建設秸稈飼料化工程、糞污處理工程和農田消納工程,采用“奶牛養殖—糞污處理—還田利用—秸稈飼料化—奶牛養殖”的生態循環模式,布沼液管網45公里,涵蓋周邊4000余畝土地,同時帶動周邊農民種植青貯飼料增收。鴻豐牧場生態循環農業的典型模式,實現了種養結合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形成了生態循環價值鏈,提升了農業的綜合效益。
秸稈資源化利用是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的熱點。近年來,焚燒秸稈造成的空氣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逐漸引起社會廣泛重視。2016——2018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累計投入中央財政資金38億元,先后在河北、山西、內蒙古等12個省區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試點區內秸稈焚燒情況得到有效控制,所有試點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均達到90%以上,或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據悉,2019年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要由試點示范轉向全國鋪開。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露天焚燒現象顯著減少;力爭到2030年,全國建立起完善的秸稈收儲運用體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基本實現全量利用。李波在交流會上表示,當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要根據“因地制宜、農用優先、就地就近”原則,以“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利用為主攻方向,下一步將按要求抓緊制定全量利用實施方案,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試點建設,落實創設秸稈綜合利用政策體系。
“生態循環農業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推動了農業發展提檔升級,也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效應。2015年,綿陽市在四川省內率先啟動‘沃野綿州’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工程建設,全域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通過生態循環工程,我市著力構建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具有綿陽特色的綠色農業帶動了區域發展,更帶來了藍天、碧水和清新的空氣。”綿陽市副市長經大忠在現場交流會上表示,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實現了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和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雙豐收。
瞄準問題 開辟多元發展新途徑
據介紹,目前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在規劃、技術和資金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缺少整體性、全鏈條的規劃設計,不能更好地指導、引領全國和各地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二是缺少適應不同類型區、不同主導產業、不同生態問題的集成技術解決方案,系統指導性不強。三是普適性、持續性的扶持政策和資金依然缺乏,難以對各地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形成持久放大效應。
李波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工作力度,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
“未來我們將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水平推進、高標準建設,著力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的綜合利用模式。”李波說,“針對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切實加強規劃引領,健全相關技術支撐體系,創設發展扶持政策,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和示范園區的創建工作。”
農作物秸稈資源臺賬制度作為此次交流會的重要內容受到與會代表的關注。農業農村部生態總站王飛處長表示,計劃從2019年開始,建立全國秸稈資源臺賬制度。“這一制度的建立主要是為了建立科學規范的秸稈產生量和利用情況調查監測標準和方法,搭建國家、省、縣三級秸稈資源數據共享平臺,掌握全國農作物秸稈產生和利用情況,為各級政府制定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相關政策和規劃提供現代管理手段支撐。”王飛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