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普洱市茶葉和咖啡產業局立足茶產業提質增效,以定點幫扶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文東鄉水塘村為試點,探索出了一條可以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民族文化得到充分體現,茶葉種植、加工,品牌打造全產業鏈發力,一二三產協同發展的貧困村脫貧致富之路。
找準扶貧*路徑
加強茶園管理,打牢產業發展基礎。通過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軟法”效應,禁止村民施用農藥化肥,按照“綠色、生態、有機”的標準生產茶葉,引導茶農進行生態茶園改造,留養茶樹,建設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復合型茶園,全面提升茶葉品質。
改進加工工藝,引領產業發展方向。邀請茶葉專家為茶農講授茶葉的種植、管理和加工技術。組織茶農參加各級斗茶比賽,聽取專家評價意見,在獲得應有榮譽的同時改進制茶工藝。帶領茶產業骨干到景邁山古茶林、普洱祖祥高山茶園有限公司、大國茶匠肖時英的時木茶廠參觀、交流、學習,尋找脫貧致富突破口,改變茶農思想觀念,由過去重產量轉變為重質量。
重視品牌打造,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茶產業是扶貧產業、生態產業、也是文化產業,品牌的打造是惠及茶鄉經濟和民生發展的必由之路。市茶咖局對水塘古茶內含物質、理化指標和安全性指標進行科學檢測,權威性的檢測報告為水塘茶品牌注入活力。文東鄉水塘村特有的“朗黑亮”茶以及成片古茶林是水塘村茶文化歷史內涵的見證。目前《普洱》雜志社也在著力打造邦崴-文東茶區品牌,水塘小茶區的品牌逐漸被擦亮。
傳承民族文化,增強產業發展信心。堅持以民族文化作為水塘村茶產業的根基,也是茶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市茶咖局組織水塘村26位茶產業致富帶頭人赴景邁山芒景村學習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經驗,同時邀請景邁山芒景村布朗族茶葉匠人來水塘村布朗族寨子交流民族文化,共憶布朗族祖先馴茶、種茶的歷史,為水塘村茶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抓好基層黨建,強化基層領導核心。扶貧先扶志,提升村民素質,激發內生動力是關鍵,市茶咖局堅持“融入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工作思路,動員所有黨員干部,對涉茶貧困戶逐戶了解情況,分析致貧原因、因戶施策,做到每戶“一本臺賬、一個脫貧計劃、一個幫扶項目、一套幫扶措施、一名幫扶責任人”。對有生產能力、有發展意愿的貧困戶,集中力量幫助他們在茶園管護、生產加工、市場拓展方面*發力。目前,已培養9家專業合作社率先成為脫貧領頭雁,帶動全村200多戶種茶戶脫貧致富。
扶貧結出喜人果
基地建設得到改善。通過優化茶產業布局,重點引導茶農進行生態茶園改造,建設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復合型茶園,水塘村茶葉品質得到全面提升。
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建立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脫貧模式,帶動村里2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同時整合力量進行茶葉種植加工培訓,優化茶葉合作社設備配置,提升茶葉品質,增強水塘村造血功能,形成掛鉤單位、企業、合作社、農戶協同推進的產業扶貧新格局。
品牌文化初見成效。通過與景邁山布朗族文化交流、產業互助,以及對邦崴——文東茶區的重點打造,水塘村依托特有的“朗黑亮”茶和成片的古茶林,實現了茶葉價格的不斷提高,茶葉品牌效應初見成效。
生態效應日益凸顯。通過綠色理念和標準化生產開發茶葉產業、生產綠色有機產品,大力推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通過不懈努力,綠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水塘村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加強,實現了茶產業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良好保護的有機統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
目前,水塘茶得到更多人士的認可,茶農收入不斷提高。按照2016年水塘村茶葉鮮葉產量28.4萬公斤計算,茶農增收300多萬元,戶均增收6400元。一定規模的茶葉初制所已有10余家,水塘村茶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茶農收入逐漸增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