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回鍋肉”
有*有朋友問我,*吃的回鍋肉是什么樣子的?我告訴他:純正的回鍋肉,可能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消失在舌尖上的中國,是一個品種滅絕的版圖。在四川做回鍋肉*適合的豬種——成華豬,已經瀕臨滅絕。
這個一身黑毛、頭方頸粗、四肢短小的成都本土豬種,肉質較肥,肌內脂肪含量高,故而做出的回鍋肉松軟可口,肉香濃厚,肥而不膩。曾經諺語中的“家家都有黑毛豬”的成華豬,遍布整個成都平原,由于生長周期長,肥肉率高,截至2013年5月,僅剩下100頭左右,被飼養在成都的一個保種場內。
這些即將消失的地方豬種,被戲稱為“熊貓豬”,而據第四次全國大熊貓調查統計,野生大熊貓的數量1864只,遠比這些豬多。
這是一條讓人黯然神傷的消息,人類的選擇真的很重要,我們的消費可以讓有些物種滅絕,同樣也能讓有些物種保留。
無獨有偶,成華豬的消失導致回鍋肉的變味,并不是*的個例。
被譽為“吃肉的*境界”的東坡肉,據說誕生于蘇東坡之手。而只有選用浙江地區名叫“兩頭烏”的地方豬種,才是一道正宗的東坡肉。而這種被叫做“兩頭烏”豬種,其實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的金華豬,早在2006年就被農業農村部列入《*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成為*重點保護的地方畜禽品種之一。
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宣威火腿榮獲金質獎,從此成為云腿的代名詞,馳名中外。而*適宜制作云腿的烏金豬,生長于烏蒙山-金沙江一帶的山區,也被農業農村部列為*珍惜保護品種;而農戶散養數量也岌岌可危。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背后正是食材的多樣性和地方特色。驀然回首,我們才發現,文昌雞已不是那只文昌土雞;北京烤鴨也不再曾經的北京鴨。那些引以為傲的地方特種,卻正逐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
30年中國豬種大滅絕
中國,是世界上*早養豬的國家,據考證至少有9000多年的歷史了。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豕”字和閹豬的記錄。
世界上總共有300多種豬,中國現有豬種125種,而現存的地方豬種就有88種,它們廣泛地分布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適應著當地環境,改造著當地文化,也與本地的人們朝夕相處,生生不息。
然而,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里,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于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而這一切,集中發生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里。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走了三分之一,一個物種卻面臨著滅絕;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要眼睜睜地看著多少物種的滅絕?
利益決定養殖戶的選擇
人所共知,我國絕大多數的地方土豬的豬肉都比外來豬種好吃,而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似乎只關心生長期和瘦肉率。
既然人沒有意識,那么豬也沒有選擇。
1990年代,是一個分水嶺,進口豬的入侵與中國地方豬的消亡,幾乎是同一個時間。
在短短十余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后代,幾乎占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周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愿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
“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占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后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占有率不超過2%。
曾經廣泛分布川西地區的雅南黑豬,與榮昌豬一起,被評為中國48個優良豬種之一,改革開放前后,養殖規模達到數百萬頭,如今已經很難再看到雅南黑豬的蹤跡。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采訪中曾痛心疾首地呼吁道:“同所有物種滅絕一樣,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出欄記錄不斷刷新的背后
在這場追逐更快更大的利益面前,我們瘋狂的催熟催長。
為了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虛榮心理,養殖者不得不更換更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洋豬品種,也不得不投入和研發更加催長的飼料。
就算我們全部更換為洋豬品種,人類依然嫌商品豬的養殖時間太長。
這是一場關于時間的賽跑,我們在不停地刷新商品豬的出欄記錄:從7個月,到6個月,刷新5個月,沖刺4個月。
生長時間雖然越來越短,但投入的飼料似乎有增無減。
據統計,2017年中國飼料產量達到28465.5萬噸,其中,豬飼料產量為9551萬噸;如果以2017年6.88億頭的生豬出欄量計算,平均每頭豬需合成飼料139公斤。
一頭標準的商品豬,出欄體重約110公斤,時間嚴格控制在180天內,這期間會吃掉139公斤合成飼料,數十車的泔水,大量的青飼料。
人類在動物的飼料中,添加大量激素、豬血、豬骨,甚至有報道稱添加安眠藥、鎮靜劑等藥物。
一場非洲豬瘟席卷了全國
中國本土豬種的滅絕,可能真的是一場生態災難的開始。
我們如此大力度的保護中國本土豬種,并不僅僅是只讓你吃到小時候的味道,而是一場關于優良品種基因的保留和品種多樣性的研究。
相對于杜長大系進口豬種,中國的本土豬經過自然選育,保留了更適應本土的優良基因,除了肉質和口感遠勝于洋豬種外,還具有對環境的抗逆性強,對病毒的抵抗力高。
2018年8月份的一場非洲豬瘟,席卷全國,目前已蔓延到19個省份。
在自然界中,這并非*次。
人們一度瘋狂地往牛飼料里添加動物尸體,終于上世紀末集中爆發了席卷全球的“瘋牛病”,感染的人會在一年內痛苦地死亡,尚無有效藥物治療。
我們大量的搜羅野生動物,挖空心思地想如何吃它們,*后終于在2003年爆發了“SARS病毒”。
我們養殖的雞越來越多,禽流感終于從禽類傳播給了人類,從H1N1到H7N9,層出不窮,而且目前國內外都沒有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相比這樣的報復,非洲豬瘟是溫和的,只在豬群間傳播,不傳播給人類。
其實,非洲豬瘟已經肆虐西方近百年了,尤其是在杜-大-長系進口豬的故鄉歐美兩地;只是今年*次進入到中國。
如果有*,我們的某一個物種變為同一個亞種,而這個亞種又在特定病毒面前毫無抵抗力,那么是否意味著我們將徹底失去這個物種呢?
如果它又是我們馴化了9000多年的豬,我真不知道如何向子孫們交代。
吃貨拯救地球
近年來,隨著農業專家的呼吁和官方的逐漸重視,令人欣慰的是,目前的情況,已經有所好轉。
十一五期間,我國各地共建設79個豬保種場、3個基因庫,在全國范圍內劃定了37個地方豬種保護區。這其中,包括寧鄉豬、榮昌豬和藏豬等3個*保護區,以及太湖豬、民豬、黃淮海黑豬等豬遺傳資源保種場35個。
與其他物種保護不一樣,保護地方豬種正需要的就是“吃”。國家層面的物種保護,也并非是“為了保護而保護”,如何實現商品產業化和市場推廣,才是保護地方豬種的關鍵。
雪崩來臨時,沒有哪片雪花是無辜的。
我們永遠要記住“吃貨也可以拯救地球”。
不要當我們回想起來,開始懷念記憶中難忘的豬肉味道的時候,中國優良的地方豬種卻已經消失于我們的餐桌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