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農村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產生了新問題:農村垃圾、畜禽糞污治理如何標本兼治?如何 “變廢為寶”,既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又促進農民增收?就此,長春市人大代表們暢所欲言,并結合先進事例提出了解決方案和建議。
一個多月前,吉林德翔集團與荷蘭AEM公司雙孢菇工廠化建設合作項目簽約。“種玉米給雞當飼料,玉米收割后的秸稈和雞糞混合發酵成為基料,用來種植雙孢菇,產生的有機肥直接回田,再給玉米種植提供肥料。這實現了種植業、養殖業的良性循環,是生態健康的循環農業。”項目負責人李強說,該項目的簽約為養雞廢棄物找到了出路,核心技術依托于荷蘭的三區制雙孢菇生產方式,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消耗雞糞和秸稈各3萬噸。
“種植業、養殖業的良性循環模式值得借鑒推廣。”長春市人大代表、德惠市布海鎮長山蔬菜生產專業合作社社長郭太一認為,用高科技手段把農業各個鏈條銜接上,在治污的同時實現可循環生產,這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把養殖帶來的糞污、工業公司產生的污水及其他有機廢棄物、農牧合作社產生的秸稈集中到生物質能源公司,用通風堆肥技術生產固體有機肥、液體有機肥。把生物質能源項目生產的部分有機肥外銷給周邊潛在客戶,讓他們用來改良土壤、培植地力,逐步降低化肥使用量,從而實現種植業的綠色有機和持續發展。把剩余的有機肥施撒到農牧專業合作社的農田上,用來生產有機玉米、有機水稻、有機蔬菜、有機水果等。這樣就實現了種養結合,形成一個可循環的、生態的農業閉環。
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郭太一代表建議:“由專人專段管理,定期清理村屯垃圾。如果能夠引入高科技管理手段,相信會事半功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