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鄉村振興 臨安風景正好(圖)
鄉村振興 臨安風景正好(圖)
農業網   時間:2019/1/16 9:01:00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閱讀數:390

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作為杭州都市圈浙皖兩省承接地的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根據自身區位優勢和產業特色,2018年初提出全力創建“都市山鄉型”鄉村振興示范縣(區)。如今一年快過去了,這個區域面積3126.8平方公里,下轄13個鎮5個街道270個行政村,農村常住居民148408戶、437903人的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浙江省美麗鄉村示范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產業興旺 白牛電商雙11再創新高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是各項工作持續推進的生命力。加快特色產業轉型發展;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加快農業品質品牌提升發展……這是臨安區圍繞“都市山鄉型”鄉村振興示范縣(區)創建總目標實施的“產業提質”行動的主要內容。

  組建“戰隊”、點贊積分、滿減優惠券……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電商大戰,中國農村電商*村——昌化鎮白牛村,又是賺得盆滿缽滿。據統計,去年“雙十一”,白牛村的電商銷售額創歷史新高,其中山核桃仁成為主打產品,當天銷售達1620萬元,同比增長35%。其中逸口香、盛記、山里福娃等企業日銷售額均突破200萬元,銷售范圍從江浙滬拓展至全國各地。

  走進白牛村,隨處可見忙碌的身影和不停運轉的機器。白牛村地處臨安區昌化鎮西面,02省道邊,為古代昌化縣四大集市之一,自古商貿市場繁榮。2007年開始,白牛村村民大膽嘗試電子商務在農產品銷售上的應用,10年間,全村淘寶店從5家增加到68家,呈現出了電商促進農民增收的喜人態勢。2018年,白牛村電商網絡營銷額達4.2億元。

  其實,白牛電商只是臨安鄉村振興產業興旺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一個樣本而已。

  白沙村,地處天目山麓和太湖源頭,山多耕地少,森林覆蓋率96%。俗話說“靠山吃山”,但載體不同、吃法不同,帶來的效果完全不同。從前白沙村上山砍樹“賣木頭”,結果生態惡化,差點砸了飯碗;后來蓄養山林“賣山貨”,解決了溫飽,奔向了小康;現在打定主意“賣生態”,整治村莊環境,發展生態旅游。隨著“賣生態”價值的不斷提升,全村現有農家樂和民宿經營戶170戶,床位近6000張,帶動了全村97%勞動力和500多個外來人口就業,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全村經濟收入超過6000萬元。

  生態宜居 龍門綜改項目敞門迎客

  實現鄉村“生態宜居”,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點,是農村農民的夢想,同時也是每個國人的夢想。

  臨安區生態優勢明顯,地處太湖和錢塘江兩大水系源頭,擁有天目山、清涼峰兩個*自然保護區和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81.93%。“庭院革命”、“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美麗公路、生態林道、特色古道建設、“大圍墻”整治……在這些新名詞的作用下,臨安的鄉村面貌日新月異。

  自從臨安被列入農村綜合改革集成示范區建設試點縣,龍門農村綜合改革集成示范區試點項目就備受重視。作為全省6個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之一,該項目包含石門村、龍上村、大山村3個村共55平方公里的范圍,項目總投資21255萬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10887萬元,其中省級資金1000萬元,區本級資金7932萬元,社會資本1955萬元,天石灘地質公園、大山梯田開發、獅子山游步道等重點項目已于去年底啟動建設,大魚線美麗公路建設已經完成。石門村、龍上村、大山村3個村還引進浙江金諾農業有限公司與村集體共同運營龍門秘境村落景區,實現市場化運作。分布在石門村、龍上村、大山村里的“獅子山”“千米石瀑”“龍頭潭”、華東較大的金錢松公園、定云寺,明清古居、新四軍紀念地等自然人文歷史景觀,串珠成鏈,再現了一個古樸的傳統村落景區。

  如今,項目建設已初見成效,敞門迎客。石門老街是一條明清時期的老街。沿街有山貨店、茶葉行、客棧、飯館、酒坊、藥鋪、豆腐店、打鐵鋪等商業業態,大多數為前店后坊的形式。去年12月21日,臨安高虹鎮村落景區龍門秘境年貨集市在石門老街開張,古色古香的小街擠滿了各類商販和慕名而來的城里人,人們沿街邊走邊品嘗著現做現賣的油墩果、爆米花、凍米糖、芝麻片等小零食。“那天,整條老街聚集了500多人,重現了老底子過年的情景,人氣比想象中還要火爆。”項目運營負責人婁敏介紹說。

  近日,記者還在該項目的游客服務中心——龍門客棧看到,臨安味道品牌的金絲黃菊、年糕胖、糯米糖、醬鴨等當地生產的優質農產品包裝精美、琳瑯滿目。“村落景區之所以能迅速聚攏人氣,這些農產品功不可沒,不少回頭客就是沖著它們來的。”婁敏說。

  村落景區的打造,也讓臨安的網紅民宿村——指南村蛻變為一個風景優美的“紅葉小鎮”。統一外立面的民宿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景中,觀景平臺、游客接待中心及各種路標及提引的點綴,讓整個村看起來就像個大景區。“在指南村,楓樹、銀杏等樹種有1/3之多。自去年以來,指南村圍繞紅葉小鎮的定位進行了各項硬件設施的再提升。”指南村支書郤華鋒說。

  宜居的環境讓這里的房價也水漲船高。云棲楓林是指南村中端民宿的代表之一。2017年,該民宿投入150多萬元重新裝修,房價也由原先的100多元/天上升到480-680多元/天。去年7月重新開張后,營業額已達30多萬元。據悉,目前,指南村共有農家樂56家、民宿6家,每年來這里的游客超過30萬人次。

  鄉風文明 打造全國農村文化禮堂樣本

  臨安是農村文化禮堂的發源地,為全國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提供經驗和樣本。新時期新形勢下,臨安持續推進長效機制創新和改革,農村文化禮堂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榮獲“浙江省文化禮堂建設工作先進縣”稱號。“文化禮堂育家風”做法先后在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工作現場會和全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工作培訓會上作經驗介紹。該區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還入選中宣部全國100個創新案例。

  坐落于臨安板橋鎮東南面的上田村,是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品牌的發源地。在該村文化禮堂前的勵志廊,記者看到好家風榜、壽星榜、能人榜、孝悌榜、貢獻榜等,展示了“*美上田人”、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好婆婆、好媳婦、文明示范戶等典型人物及先進事跡。“勤儉為本性,忠厚能傳家”,上田村開展“家家有家訓,戶戶好家風”主題活動,鼓勵村民寫家訓、曬家風、傳家風。這些好的做法被融入“上田村訓”中,成為上田村人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為進一步打造村民的“精神家園”,臨安區制定《關于加快推進農村文化禮堂長效機制建設的實施辦法》,以農村基層需求為導向,推出文化、服務、培訓“三進禮堂”你點我送工作機制,60余個區級部門提供161項服務菜單;發布全國*文化禮堂地方性標準《文化禮堂服務管理規范》,明確文化禮堂“誰來管、怎么管、怎么用”等核心要求,為各地提供了“說明書”;實施文化禮堂提升工程,打造文化禮堂特色館,展示地域文化、植入產業特色、彰顯工作品牌,強化文化禮堂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引入“*多跑*”工作機制,以鎮(街道)為主體,采用選址、設計、聯審、招標、代辦“五統一”機制,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建設周期。

  2018年,浙江省把“萬家文化禮堂引領”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五萬”工程之一,明確到2022年全省實現文化禮堂行政村全覆蓋。臨安計劃2019年基本實現農村文化禮堂行政村全覆蓋,相比全省目標提前了一大步。去年以來,臨安新建農村文化禮堂100個。

  治理有效 文武上田孕育文明新風尚

  全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到2020年,實現“雪亮工程”行政村全覆蓋,建成省級民主法治村17個。這是臨安區“治理有效”的工作目標之一。

  上田村,與富陽、余杭交界,因為村民民風彪悍,曾是遠近聞名的“打架村”。然而,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這個“打架村”一躍成為浙江省文明村,已探索出“自治、德治、法治”的上田治理經驗,走出一條不一樣的鄉村振興路子,成為臨安“三治融合”的樣板村。

  走進上田村,“茶香竹海,文武上田”幾個紅色大字在山頭上非常顯眼。四周群山環繞,山坡上片片茶園、青青翠竹令人神怡。到處可見的書法作品和時不時傳出的習武之聲讓人賞心悅目。山下的上田村文化廣場和文化展覽館是2010年建成的,記載著上田村人文明家風形成的整個過程。

  潘曙龍,2008年當選為上田村支書,一手創立了上田的“三治”經驗。

  “三治”經驗先從德治入手。在上田村,受錢王文化的熏陶,村民素來喜愛習武弄墨,*的十八般武藝在2012年還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是德治的基礎。村級文藝隊、書法協會、國術團、志愿者服務隊等社會組織,讓村民在寓教于樂中提升了文化道德素質。這幾年,上田村把依法自治作為重點任務來抓。在村委班子選舉中,堅持公開、公平原則;在重大事項決策過程中,不搞“一言堂”;在公務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民主監督作用;在涉及與民相關的公務時,將細節全公開……村里堅持“四民主三公開”制度,得到了群眾的認可、支持,也調動了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法治方面,通過制定完善的村規村約,力求村務管理法制化、規范化,運用法律手段回應群眾需求,引導群眾行為。近日臨安區人民法院牽頭組建的上田“微法庭”正式掛牌,開通以來成功調解糾紛8起。

  “三治融合”也帶動了上田村的經濟建設。在村委會的帶領下,上田村依托生態環境優勢,將茶葉產業作為全村支柱產業,目前茶葉種植已達1400多畝,全村人均收入從2005年的5000多元增加到了現在的32872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xhj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