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黑耳朵”扎根阿克蘇開出致富花
“黑耳朵”扎根阿克蘇開出致富花
農業網   時間:2019/1/16 9:20:00  來源:金華新聞網  閱讀數:408

  “現在天氣冷,黑木耳到了休眠的時候,要蓋好塑料薄膜,讓它們好好越冬……”近日,在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托萬克麥蓋提村,武義縣農民技術員陳金生站在農田旁,細細叮囑村民圖妮薩罕·阿尤普。

  在陳金生幫助下,2018年6月,圖妮薩罕·阿尤普栽培了1000多個菌棒,收入8000多元,成功摘掉了貧困戶帽子。當地村民形象地把黑木耳比作“黑耳朵”,靠種植“黑耳朵”脫貧奔向致富路的隊伍正在不斷壯大。

  兩年前的陳金生不會想到,自己有*會踏上阿克蘇這片離家5000多公里的土地;更想不到,自己會給當地村民的生活帶去這么大的變化:當地上百農戶在他的協助下種起了黑木耳,僅托萬克麥蓋提村的黑木耳種植面積就達40多畝。

  2017年5月,浙江省啟動為期近3年的“邊疆干旱地區果園套種黑木耳關鍵技術研發及示范”項目,由省農科院牽頭引進黑木耳林下種植技術,推進科技援疆工作。作為省農科院的農業合作單位,武義縣科技局也參與到該項目中。該局挑選黑木耳種植經驗豐富的土專家陳金生,將武義黑木耳栽培技術推廣給當地農戶。據悉,陳金生是此行赴阿克蘇地區*的土專家。

  “我想幫助他們富起來!”58歲的陳金生*次走訪試點縣烏什縣時暗暗下定決心。他在家鄉經營家庭農場多年,得益于武義縣推廣的黑木耳先進栽培技術,年收入30多萬元。目睹阿克蘇地區農民落后的農業理念后,陳金生心底燃起了一團火,2017年6月1日,他以農民技術員的身份來到烏什縣。

  烏什縣氣候干旱,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黑木耳種植。項目組選取3戶貧困戶進行生產性試驗示范,建起一套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黑木耳生態化高效栽培技術模式。陳金生為這些貧困戶算了筆經濟賬:過去農戶種核桃、玉米,一畝地一年到頭只能掙千把塊錢,種上黑木耳后,效益大幅增加,每畝收入超過萬元。

  陳金生每天埋頭田地間,手把手傳授農戶種植技巧:水怎么澆、溫度怎么控制、多久可以采收……他曾在零下近20℃的天氣里到農田查看黑木耳凍損情況;也曾連夜與村民合力搭建保護棚,抵御強風沙。從2017年6月至今,只在去年春節期間回過一趟家。陳金生騎著摩托車風雨無阻的身影,成為當地農戶們*的期盼。

  菌棒是栽培下去了,可問題也來了:有農戶急于收成,沒等黑木耳長大便早早采收,導致個頭參差不齊。“太早采收浪費,太晚會影響品質。”陳金生根據當地生長環境制定了統一的采集標準:黑木耳得長到3至6厘米方可采收,采下來后要及時晾干。

  2017年冬天,當地首批生產的5個品種、4種果枝配方試驗菌棒6.2萬個,接種成活率達99%。黑木耳收成后,3個示范戶分別增收1.2萬元至2.5萬元。試驗成果讓大家倍感振奮,那個冬天,有20多戶農戶主動要求加入黑木耳種植隊伍。到第二年春天,種植黑木耳的農戶數量又翻了一番。

  為突破產業升級瓶頸,烏什縣政府向武義縣學了一招:參照武義“專家與菇農合作入股辦公司”的模式,在當地成立了托萬克麥蓋提村菌棒廠,從浙江引進生產黑木耳棒的機器設備,變“輸血”為“造血”。

  工廠建起來后,縣里邀請陳金生擔任名譽廠長,負責日常技術指導、人員管理等。陳金生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制定了一系列員工管理條例,建立獎懲機制,開設培訓課程,將現代化經營理念帶到烏什縣,工廠很快步入正軌。

  “遠近農戶都來找我們預訂黑木耳棒,我們前陣子生產的20萬棒很快賣完了,如今訂單已排到2019年4月,數量超過120萬棒!”陳金生自豪地說,菌棒廠的成立,不僅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更為烏什縣黑木耳產業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村民阿依古麗·艾海提丈夫長年在外,家中只有一個年幼的女兒,生活困難。現在,她已從一名沒摸過機器的農村婦女成長為合格的技術工人。臨近春節,她高興地打電話給丈夫,“放心吧,我在廠里上班,過得很好,你回來后也來這里工作,離家還近!”

  為滿足農戶需求,當地政府又新建了占地面積2600多平方米的工廠,新廠繼續由陳金生帶領發展。眼下快過年了,陳金生還在忙著引進新設備和安排人員。為確保趕在節前讓工廠投入生產,他推遲了回家的行程。“家以后都可以回,我在這里卻只能待3年,我想盡可能為他們多做些事情。”

  心越來越近,路越走越寬。2018年5月,在陳金生牽線下,兩名阿克蘇地區的技術員專程到武義考察了半個多月,了解武義的種植管理模式;11月中旬,30多名技術員組團到武義“充電”。兩地隔著千山萬水,聯系卻越來越緊密。“烏什縣是我的第二個故鄉,如今它正和我的家鄉一起蓬勃發展!”陳金生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ouchaochang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