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北京市朝陽區深入挖掘整理鄉村文化內涵,從2013年至今,在北京率先建設了南磨房鄉、崔各莊鄉、半壁店村、高井村等一批特色鮮明、內涵豐富、顏值突出的鄉情村史陳列室,走出了一條先行先試的路子。人們走進其中,在重溫故鄉歷史的過程中,重獲歸屬感、自豪感和成就感。鄉情村史陳列室逐漸成為朝陽農村地區人文歷史的宣傳站、文化遺產的傳承地、民俗風情的展示臺和鄉愁鄉情的寄托處。
朝陽區位于北京市東部,面積470.8平方公里,是北京城六區中面積*的一個區。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引發了劇烈的城鄉變遷,農村地區許多歷史遺存、人文景觀、民俗風情正在加速消失,守護和傳承千年鄉村歷史文化迫在眉睫。
從2013年開始,朝陽區就通過文物的收集整理、文脈的發掘梳理等方式,建立鄉情村史陳列室,記述和反映朝陽區農村地區的歷史變遷,幫助村民留住鄉愁。至2018年年底,朝陽區共建設鄉情村史陳列室17個,在建和即將建設的有7個。
朝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劉軍勝表示,曾經的故鄉,一直在我們心里,是永遠割舍不掉的、彌足珍貴的記憶。鄉情村史陳列室把散落在群眾身邊的歷史文化元素很好地留存和傳承下來,是記錄村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風情的重要載體,是留住鄉愁、凝聚人心、傳承文明的重要窗口。通過展示鄉情村史,可以活化鄉村記憶,增強居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歸屬感。
破解文化發展短板 保留鄉村文化的根
雖是隆冬,北京城依然車水馬龍。
從東四環的歡樂谷,沿著京哈高速向東驅車六七公里,就到了朝陽區豆各莊鄉。10年前,這里還是一眼看不到邊的農田。從2009年起,豆各莊鄉十幾個村搬遷上樓,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豆各莊的歷史*早可以追溯到遼代,至今仍然留存著多處古跡,如蕭太后河、張翼祠堂、600多年的西馬古樹等。上樓后,環境改善了,生活方式改變了,可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村民,仍然割舍不下這濃濃的鄉愁記憶。
2016年,豆各莊鄉將保存完整的清代工部侍郎張翼的祠堂開辟成鄉情村史博物館,用300多件實物、圖片生動呈現豆各莊鄉歷史發展的巨大變遷。館長梁勇告訴記者,村民聽說要建村史館,紛紛從家中捐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物件。捐贈展品的村民也經常來到村史館,向觀眾講述自己展品的故事。有的老人說到動情處,禁不住老淚縱橫,希望大家記住和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朝陽區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鄉情村史陳列室,是希望能夠在故土新居上留下歷史、留下文化、留下濃濃鄉韻,引導群眾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保留農村文化的根。”
作為首都文化發展大區和文化資源聚集區,朝陽區有北京*繁華的商業區,北京*時尚的文創區,北京*國際化的使館區,北京*現代的商務區,大劇院、文化館、博物館、24小時書店比比皆是,但這些公共文化設施多分布在中心街區和大型居住社區。城鄉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為制約朝陽成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核心區的短板。
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破解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難題,朝陽區以鄉情村史陳列室建設為抓手,推動傳統鄉土文化和現代城市文明深度融合,把歷史文脈與村莊發展的變遷史、改革開放給鄉村帶來的巨變全景式地展示出來,讓人們走進陳列室去尋訪村史、感受文化、領略技藝,讓傳統鄉音、京郊遺韻喚起人們的回憶和鄉愁。
講述故事挖掘文化 讓老人口中的歷史留下來
流經朝陽的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運河道,由元世祖命名,是當年北京的一條經濟命脈,也是京城*的風景游覽區。高碑店鄉的半壁店村,依通惠河而建,依通惠河而興,半壁店村的故事由此拉開了序幕。走進半壁店村史館,映入眼簾的是一棵仿真的參天古樹,古樹四周是模擬的流淌河水。“所仿古樹是一棵菩提樹,樹齡有300多年了,至今仍然頑強地生長著,是半壁店村的標志之一。傳說曹雪芹與朋友在通惠河乘船而游,曾在樹下作詩。”村史館工作人員介紹道。
在半壁店村陳列室,一個重達1.5噸的保密柜格外引人注目。據介紹,這是1958年周恩來總理批準,撥款兩萬元人民幣從德國買回來的,曾裝載著我國“兩彈一星”的絕密資料,可以說是鎮館之寶。捐贈者是71歲的吳寄學老人,他的父親吳景云,是新中國*個核武器研制、試驗和生產基地二二一廠的副總工程師。“保密柜見證了中國原子彈誕生的全過程。”據吳老介紹,1987年,二二一廠撤廠,很多資料和儀器被銷毀和處理。他的父親購買收藏了這個保密柜,并運到北京半壁店的家中。一件件藏品、一塊塊展板、一個個仿真場景,靜靜地講述著這個通惠河畔千年古村的變遷。
隱藏在一片果林里的崔各莊鄉情村史陳列室,建成于2014年。走進農家院落,三間平房映入眼簾,院子里石磨、碾子、水井、轆轤一應俱全。陳列室設計師吳運濤介紹:“這里的一大特色就是體驗式參觀,用真實物品反映時代變遷,體驗久違的歷史年代感。”
朝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明辦主任張爽表示,“崔各莊鄉、高碑店鄉半壁店村兩個鄉情村史陳列室,已列入2018年北京市首批重點宣傳的鄉情村史陳列室典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變成了老人口中的歷史。農村生活、民俗文化和一些歷史事件,只能在教材和圖片里才能看到。大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有滋有味兒,而*割舍不下的那一縷鄉愁,現在也有了鄉情村史陳列室替大家保留”。
讓老物件活起來 建*美鄉村增強文化自信
鄉情村史陳列室建成了,該如何讓老物件活起來,讓家園記憶實起來?
朝陽區創新展覽模式,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按照“一村一品、一室一韻”的要求,與社區文化中心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郊野公園、老舊廠房、現有文化活動中心等場地,實現鄉情村史陳列室從單一功能向多元轉型,既全景展示村史、村情、村貌,傳承村莊記憶,又實體弘揚文明風尚,讓陳列室美起來、活起來、動起來,形成了定位鮮明、各有特色的展覽風格。
朝陽區農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鄉情村史陳列室在布陳上突出了三大特色,即有內涵、有意思、有活力。如孫河鄉鄉情村史陳列室,在詳細展示孫河鄉發展軌跡、歷史沿革的鄉情同時,還積極挖掘因“車船店腳”繁榮興盛而帶來的獨特“走會”文化,以此宣傳康營村子弟大秧歌、調香老會等傳統民間花會項目;南磨房鄉情村史陳列室用沙盤、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全景展示傳統農業文化,讓收集起來的1000余件老物件潮起來。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朝陽區還將思想引領與文化體驗結合起來,使鄉情村史陳列室更有凝聚力、向心力。如高碑店鄉高井村史館一館多能,成為道德講堂、黨建館、檔案館、村史館和婦女之家展館“一堂四館”。道德講堂創新形式,開展“專家講、學者講、黨員講、村民講”,成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活動基地、北京市高校教師教育基地和北京市外事活動接待窗口。
培育1900余支文體隊伍 發揚光大民俗民間文化
2018年10月24日,北京朝陽體育中心熱鬧非凡,來自朝陽區19個鄉的近7000名農村群眾參加舞蹈、太極表演等節目,展示朝陽農村地區全民健身的豐碩成果。朝陽區農委負責人表示,朝陽區不斷拓展、延伸鄉情村史陳列室的文化內涵和載體功能,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彰顯朝陽農村發展新氣象。
目前,朝陽區已設立19個文化能人志愿服務工作室和11家農民自辦的文化大院,培育黑莊戶千人腰鼓、崔各莊十三檔民間花會等1900余支文體隊伍。
聞名遐邇的崔各莊地區“奶子房民間花會”,在明朝嘉靖年間就很盛行。每年農歷的四月十四、十五兩日,當地農民給娘娘廟中供奉的圣母娘娘過生日,在娘娘廟前大鬧花會。在拜壽送禮過程中,民間藝人進行各種各樣的雜藝表演,秧歌、中幡、旱船等,再配上民族服裝、民族器樂、民族唱腔等藝術形式,演繹著歷史故事,成為崔各莊地區傳統民俗文化的活標本。
這些文化活動、儀式禮俗,是朝陽農村地區廣大群眾的共同記憶,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精神基礎和情感紐帶。
據介紹,近年來,朝陽區共舉辦了“農民藝術節”“鄉村大舞臺”“民俗文化節”等多項富有農村地區特色的文化活動。僅2018年,朝陽區農村地區就舉辦各類文體活動1720余項,參與人數80余萬人次,形成了“鄉鄉有品牌,村村有亮點,月月有活動”的喜人局面。
劉軍勝表示,下一步,朝陽區將選擇具有特殊意義和代表性的藏品、事件,深挖故事,讓人、事、物多要素聯動融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歷史智慧告訴今人,激發大家傳承弘揚*鄉土文化的熱忱,讓傳統鄉音喚起人們的回憶和鄉愁,讓鄉村*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