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980元一串的日本青提竟產自云南!”在媒體上先后被曝光,高價“進口水果”的假冒虛偽面紗被紛紛扒皮。這說明一個事實,進口水果市場上,多年前存在的國產水果貼上“洋標簽”的現象,至今仍未從市場上消失,消費者舉報投訴也屢見報端。多位專業市場人士認為,消費者在選購時,對國產水果貼上“洋標簽”的做法要仔細辨認,謹防上當受騙。
國產水果貼上“洋標簽”獲利豐厚
“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無利不起早。不法商家將茅臺鎮低檔醬香酒灌裝飛天茅臺后,當成真的‘飛天茅臺’銷售價格飛天,獲利豐厚,其實水果市場也一樣。國產水果多年來存在的貼上‘洋標簽’當成進口水果銷售,成為不法商家賺取高額差價的慣用手法。不法商家鋌而走險并大行其道,分析起來原因較多,一方面不法商家抓住一般消費者的從洋心里,認為國外的水果比國內好,另一方面監管上有漏洞等,這些都要引起高度重視。作為消費者來說,認真辨認,從根本上消除水果是進口的好的傳統思維定式,不盲從,理性消費很有必要的。”上星期日,省市*市場專業市場人士肖先生對記者說。
家住清河市場附近小區的周先生認為,如今在市場上,隨處可見一些貼著“洋標簽”的所謂“進口水果”,如越南金桔、南非火參果、日本伊騰蜜瓜等,有的本來是粵產蓮霧和云南產青棗,有的超市、賣場則貼上“臺灣蓮霧”和“臺灣青棗”標簽;有的將新疆產西梅和牛油果,貼上某國西梅和牛油果等。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有時候搞不清楚。
經驗老道的街坊胡先生告訴記者,其實仔細觀察之后,一個簡單而淺顯的道理就是:一般的消費者總認為進口水果比國產的好有檔次,因而售價高。不法商家正是抓住這一心理,以假亂真,紛紛貼上進口水果標簽,從而獲取高額差價,云南產的青提貼上產地日本后一串賣上980元,就是典型案例。他自己以前也吃過購買國產水果當成進口水果的虧,后來學聰明了:越是標注進口水果的,越要認真看標識內容,如是盒裝的還要認真看包裝等,每一個細節不能簡單跳過。
要從源頭上加強“原裝進口”監管
吳先生認為,以假亂真的“洋水果”如何進入市場?這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類是假冒,如海南、廣西等地產的芒果假冒馬來西亞產的。另一類是非法入境的,像媒體曝光的南京多家水果批發市場銷售美國車厘子、越南金桔等進口水果,都是打著飛的漂洋過海進入我國境內的。相對而言,要查批發商家的原裝進口相關證明或許好一些,而零售環節上,由于進貨渠道復雜等問題,商家的貨單來源則不容易查到。“監管上有盲區有漏洞,是造成國產水果貼上進口標簽的一個原因。希望有關部門從源頭上加強監管,避免云南產青提假冒日本產一串賣上980元的現象再次出現。”
肖先生認為,以前大家幾乎認為,西梅、牛油果等產自國外,其實這些水果近年來通過技術引進在國內有生產基地。番禺、南沙等地種植的蓮霧,與臺灣產的相差不大。海南、廣西等地產的芒果與馬來西亞的相差不大。由于從外觀到口感,大家都辨別不清楚,不法商家慣用的以假亂真就有市場。從監管的角度來說,加強從源頭上對“原裝進口”水果的監管顯得十分迫切,對那些以假亂真的不法商家,必須依法依規從重從嚴處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