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了2018年十大科技進展。其中,關鍵科學問題類4項、重大品種與產品類2項、重大關鍵技術與裝備類4項,分別是:
全面解析亞洲栽培稻基因組遺傳多樣性
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研究團隊完成了300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變異研究,是目前植物界*的基因組測序工程,構建了全球*接近完整、高質量的亞洲栽培稻泛基因組,深入解析了亞洲栽培稻基因組遺傳多樣性,建立了數據應用平臺,促進了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水平的提升。
發現稻瘟菌致病性和水稻抗病性新機制
植物保護研究所寧約瑟、劉文德研究團隊揭示了植物營養和抗病性間的內在聯系,解析了水稻等單子葉植物特異的SD-1類受體激酶在抗稻瘟病過程中的調控機制,對進一步解析水稻的先天免疫分子機制奠定了基礎,對創制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斷人感染H7N9病毒
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研究團隊研發出高效H5/H7二價禽流感滅活疫苗,大量應用后不但有效阻斷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更在阻斷人感染H7N9病毒方面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為從動物源頭控制人獸共患傳染病提供了重要啟示。
多重組學研究揭示番茄育種歷史
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團隊整合數百份材料的基因組、轉錄組、代謝組數據,利用多重組學方法全面地揭示了番茄代謝物的育種歷史,在多重組學大數據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為番茄果實風味和營養物質的遺傳調控和全基因組設計育種提供了路線圖。
中畜草原白羽肉鴨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
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侯水生研究團隊培育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鴨新品種獲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創建的二維碼標記與數據處理、胸肌率與皮脂率選種技術等創新性顯著,商品代肉鴨出欄量約占全國市場的24%,大幅度提高了肉鴨品種的國產化率。
一類抗球蟲新獸藥沙咪珠利研制與產業化生產
上海獸醫研究所薛飛群研究團隊完成了一類抗球蟲新獸藥沙咪珠利的藥效篩選、制備工藝研究、藥理藥代研究、毒性及安全評價、臨床研究以及環境影響評估等,突破了生產工藝、吸收代謝途徑、獸藥殘留研究等技術難點,實現了產業化生產。
油菜毯狀苗機械化高效移栽技術
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吳崇友研究團隊首創了油菜毯狀苗育苗技術,培育出高密度、高素質、盤根成毯的油菜毯狀苗,首創連續切塊、對縫插栽的油菜毯狀苗移栽機,解決了稻茬田黏重土壤秸稈還田條件下的油菜高效率高密度移栽難題,攻克了油菜機械化的*后一個“堡壘”,在主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水稻疊盤出苗育秧技術
中國水稻研究所朱德峰、陳惠哲研究團隊創新了水稻疊盤出苗育秧模式,研發了配套播種裝備及智能控溫控濕出苗系統,實現模式、裝備與技術配套,解決了機插育秧關鍵環節出苗差、不整齊、爛芽死苗等問題,對推動機插育秧模式轉型及社會化服務具有重要意義,在湖南、江西、江蘇等省市應用超500萬畝,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中641”與“寬早優”相結合的高品質棉生產技術模式
棉花研究所張西嶺研究團隊培育的優質棉新品系“中641”與“寬早優”植棉新技術集成,2018年在新疆示范種植增產效果顯著,纖維品質明顯高于當地主栽品種,在“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韭蛆防治技術標準化產業化應用
蔬菜花卉研究所張友軍研究團隊依據各地栽培特點,進一步完善“日曬高溫覆膜”防治韭蛆新技術,制定了農業行業標準,2018年,該技術在我國韭菜主產區推廣應用473.9萬畝次,攻克了韭蛆為害與“毒韭菜”頑癥。
據介紹,為強化重大科技產出導向,激發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弘揚鼓勵探索、求真務實和追求卓越的農業科技創新精神,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開展了“2018年十大科技進展”評選工作。評選堅持“頂天立地”導向,立足*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職能定位與優勢特色,聚焦年度重大進展,嚴格制定評選標準,經全院推薦提名、同行專家通訊評審、院士專家會議評審、綜合評選等過程評選出10項科技進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