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培育一批農業產業化行業領軍企業……政府工作報告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繪出了具體的“路線圖”。
“鄉村振興,重點是產業要興旺。”代表委員們認為,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產品結構、充分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提供持續有力的保障。
聚焦“四個農業” 優化農業產業產品結構
我省是農業大省,糧食、蔬菜、肉蛋奶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但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現象依然同時存在。
“政府工作報告給我們明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答案。”省人大代表、石家莊市市長鄧沛然說,“就是要聚焦打造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壯大蔬菜、果品、畜牧等優勢特色產業。”
許多農民已經嘗到了“甜頭”。
2018年,兒子的一部手機,讓元氏縣東杜村種了半輩子地的陳建魁大開眼界。通過下載石家莊市智慧農業平臺的客戶端,他既可以向農技專家咨詢種植技術,又能向天南海北的客戶推銷自家紅薯,還能實時了解全國的銷售行情,“連家門都不用出,真是方便又省心。”
“石家莊是農業大市,不斷提升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我們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傳統生產方式向綠色高效模式轉變,尤其注重在加快綠色先進技術推廣轉化、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上下功夫。”鄧沛然代表說,“順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變化,石家莊將從生產端和供給端發力,重點發展強筋麥、鮮食玉米等特色優勢品種,高標準推進中藥材、食用菌、馬鈴薯、小雜糧等新興產業,挖掘蔬菜、果品、畜牧養殖等傳統產業特色,努力培育拳頭產品、擦亮品牌。”
統計顯示,2018年,全省共調減非優勢產區籽粒玉米159.48萬畝,新發展優質強筋小麥48萬畝,中藥材、食用菌面積增長15.2萬畝,“四個農業”勢頭良好。
“‘四個農業’靠誰打造?”省政協委員、河北經貿大學教授馬勝祥*關心的是“人”的問題。
馬勝祥委員建議,可以試行“職業教育+農業”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發現職業教育中有擔當、有能力的適用人才,鼓勵其到*農業企業參觀學習、增長經驗;另一方面還能主動吸納和選拔*鄉村青年、“田間秀才”等,幫助他們在課堂上補齊專業知識的短板,提升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馬勝祥委員認為,還應支持職教中心舉辦農民學校,通過聘請高校、企業、政府職能部門等單位的專業人才授課,為農民成長搭建平臺,讓更多“懂政策、懂技術、懂管理”的新型農民擔負起“四個農業”新使命。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讓農產品“身價倍增”
現如今,遍布平泉市大小山川溝岔的67萬畝小山杏,成了當地循環經濟中的“主角”。漫山遍野的山杏樹,支撐起活性炭及杏仁加工企業67家,產業年產值達9.8億元。
延長產業鏈讓一顆小山杏“身價倍增”。近年來,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涌現出“六個核桃”“君樂寶”“露露”“衡水老白干”等一批知名品牌。但不少代表委員認為,與先進省份相比,我省差距依然較大。從我省農業發展總體現狀來看,資金投入不足、龍頭企業少小散弱、企業集約化發展不夠、技術提檔升級不快、行業領軍品牌較少等問題仍然凸顯。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依然是一道還未邁過的檻兒。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我認為‘有效供給’不是簡單地減少或增加某種農作物的種植面積,而是要在品牌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省人大代表、承德市農牧局新能源辦公室主任孫玉春說。
孫玉春代表建議,應針對肉制品加工、果蔬精深加工、糧油精加工、休閑及方便食品制造、乳制品制造、功能性食品制造、飲料及酒類制造等重點行業,分類制定發展戰略和行業創新發展路線圖,“通過建立從‘地頭’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體系,打通農產品加工轉化和貿易通道。”
“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龍頭企業是‘牛鼻子’。”省人大代表、河間市國欣農村技術服務總會會長盧懷玉說,“當前,面對城鄉居民消費升級,我省眾多小、弱、散農業企業無力承接,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因實力不足,缺乏配套原料生產基地,原料價格和質量不穩定,供應保障能力較低,致使大量需求外溢。”
2018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量達到1萬億元以上,產業化經營率達到70%以上;全省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10家;70%以上的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擁有“三品一標”認證。
要實現這一目標,盧懷玉代表建議:“應支持龍頭企業向前延伸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物流配送和市場營銷體系,構建產加銷一體式聯動體系。”
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我省地域廣闊,勝景棋布,但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卻參差不齊,原因何在?
“除投入不足、基礎設施滯后、服務品質不高等硬差距外,鄉村旅游自身定位不清晰、旅游項目缺乏專業規劃和先進理念、旅游產品缺乏創新力和創造性等‘軟問題’也很關鍵。”省人大代表、衡水市委書記王景武說。
一個創意催生一個“景點”。音樂和北方民居的“跨界組合”讓武強縣周窩村音樂小鎮獲得成功。入選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鄉村”的周窩,每年能迎來游客20多萬人次。
“堅持以田園綜合體為發展載體,積極推進文化、旅游、農業等深度融合,我市謀劃建設了13個鄉村振興示范區。桃城、安平、深州等地已陸續開展油菜花節、梨花節、桃花節、民俗文化節、賽馬耐力賽、航空運動嘉年華暨全國動力傘精英賽等一系列活動。”王景武代表說,“2018年,全市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各類經營主體達30家,旅游總收入達160.5億元。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成為京津與衡水、城市與鄉村的‘連接線’。”
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民盟河北省委還在一件提案中建議,用好省市縣三級旅發大會平臺機制,“樹立深耕細作的科學發展意識,變‘撒芝麻鹽’為‘*發力’,變‘拔苗助長’為‘深耕細作’,在項目建設和區域打造上再聚焦,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更具發展潛力的項目和區域上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