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中旬,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農閑時節。但在溫暖如春的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收割機還在田間來回忙碌著收割水稻。西裝革履、發型時尚的“80后”農民馬學杰在塘圍村的田邊偶爾用手勢指揮著收割機,只有黝黑的皮膚才能看出他的職業。
馬學杰從事農業完全是受到父親馬鎮順的影響。馬鎮順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在汕頭是家喻戶曉的“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標兵”。2004年,馬學杰退伍后,義無反顧地追隨父親的腳步,放棄“鐵飯碗”,端起了“泥飯碗”,并將它變成了“金飯碗”。
“十幾年前剛開始干農業是真辛苦,插秧的時候早上3點就要起來,一直干到晚上七八點,手腳長期泡在泥水里都爛了。50個人*才能插70畝。”馬學杰回憶起以前唏噓不已。“從2008年開始,我們用上了插秧機,今年又購置了更現代化的直播機,現在只需一個人駕駛一臺機子,*至少可以插六七十畝。”
憑借著部隊里養成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發揮潮汕人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的優良傳統,馬學杰在農業領域堅持了下來。他通過自身農業生產實踐和刻苦鉆研,把種植水稻和農機技術有效結合,克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勞力、資金不足以及作業方式落后等諸多種糧難題,率先在當地創辦了順杰農機種養專業合作社,闖出了一條水稻現代化種植新路子。
汕頭為沿海地區,經常遭遇臺風、水災。特別是近幾年來,潮陽區早稻收割時多連續降雨,農戶收割的稻谷如果不能及時烘干,將遭遇重大損失。為解決這個難題,馬學杰再次創新升級,實現稻谷烘干智能化。
2018年7月,順杰合作社的全自動谷物烘干中心正式投產,該中心14臺谷物烘干機每天烘干稻谷600噸,相當于1200畝水稻的收割量,擁有40個可容納3000多噸谷物的倉庫,成為目前華南地區規模*的谷物烘干中心。馬學杰說,按照這一規模,純人工操作的話需要70人,但如今在烘干中心,只需2名工人操作機器即可。
經過幾年的努力,目前,順杰合作社擁有180多臺(套)農業機械,可用于1.2萬畝水稻的生產。2017年,合作社水稻年種植面積達2.4萬畝以上(兩季),帶動周邊2500多農戶實現了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運輸、烘干、加工等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
潮汕文化,一字點“精”: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商業上精打細算,這在馬學杰身上得到充分體現。他將潮汕地區“種田如繡花”的精耕細作傳統發揚下去,也希望合作社不僅種出好產品,更要把農產品賣出好價格。“我們將大力推廣自己的大米品牌,提高種糧農民的效益和積極性。”他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