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業是同時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特色產業,是一項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于一體的“甜蜜事業”,既可以通過養蜂獲取蜂蜜、蜂王漿、蜂花粉、蜂膠、蜂毒等蜂產品,又可以利用蜜蜂的自然傳粉作用,為農作物進行授粉來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實現安全高效生產。該產業對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保障食物安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助力農民增收、服務北京宜居之都建設等都具有現實意義。在日前召開的政協北京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主任高華提交了關于推動北京蜂產業發展的提案。
目前,北京市大力推進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7大生態涵養區總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68%,是首都重要水資源保護地,同時也是首都生態安全的核心屏障。從破解問題的路徑看,發展蜂產業恰是比較好的選擇。它具有不與種植業爭地、爭肥、爭水,也不與養殖業爭飼料或增加環境成本,具有投資小、見效快、無污染、回報率高的特點,而且北京山區又具備適宜蜂產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發展基礎。
截至2018年10月,北京市蜜蜂飼養量達26.5萬群,蜂業產業基地61個,蜂業總產值達1.64億元,蜂產品加工產值超過12億元,出口創匯超過1800萬美元。但進入新時代,如何*限度利用好生態發展空間,將蜂產業做強做大,實現迭代升級,還需要補短板、強弱項,在政策等措施上持續發力。
目前,北京蜂產業發展中主要問題包括優良種質資源缺乏,種蜂育繁推體系尚不健全;飼養規模過小,現代化水平低,效益不夠理想;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延伸不夠;重生產輕銷售,新產品開發滯后,品牌示范效應低;專業技術人員緊缺,科技對產業的支撐力度不夠等。
據了解,北京市只有約1/3的蜂產品通過自主品牌加工銷售,2/3的蜂產品都是以通過為其他大公司提供原料的形式進行銷售,即使是加工的產品也多為原料型產品或簡單加工的初級產品為主,多屬于“大路貨”。而受加工整體技術水平偏低和加工能力滯后影響,附加值較高的蜂王漿、蜂花粉、蜂膠等功能性處于價值鏈高端的產品種類較少;產業研發力量相對不足,蜂產品營養因子及其功能開發利用滯后。再有,企業輕視標準化生產,使整體品牌建設受到影響,雖有地區性品牌崛起,但覆蓋范圍小,知名度也不高。
為此,高華提出,堅持統籌謀劃,做好頂層設計。建議由北京市政府農業農村局、園林綠化局等部門牽頭科委等相關部門,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高度,研究制定蜂產業發展規劃和路線圖,明確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實施重點及配套措施,特別是圍繞“疏整促”和產業結構調整及大生態建設等要求,對蜂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蜜源植物種植、傳粉昆蟲野生棲息地保護與利用、支持發展的相關政策等重大問題加強研究,并有明確的可操作性辦法。
整合全市科技研發資源,提高蜂產業科技支撐力度。建議由北京市科技主管部門統籌,組建全市蜂業科技創新聯盟,籌建平臺,以此整合市屬和央屬相關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科研力量,圍繞蜂產業發展涉及的種質資源保護收集利用,新品種創制、引進,關鍵共性技術及功能性新產品的研發等協同攻關。同時就其人工繁殖和授粉應用配套技術體系、蜂產品加工與功能評價等,聯合企業開展開發性研究,為產業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加大財政與政策支持力度,扶持蜂產業發展。增強政府支農資金對蜂產業的傾斜,在蜂產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產業發展綜合技術示范推廣等方面給予穩定支持。在良種使用、從事蜂業低收入村(戶)養殖機具購買、標準化建設等設專項補貼;推動將蜜蜂授粉低門檻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完善有償授粉補貼機制,加大蜜蜂授粉在現代農業中的配套應用,推動蜜蜂授粉產業化進程。
提升產業組織化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加強組織化建設是解決萬千小生產者有效對接市場,實現利益*化的有效選擇。指導蜂產業發展重點區域加強行業協會組織化建設,既可以以區為單位,也可以跨區域建立聯合社。在此基礎上鼓勵創新,形成龍頭企業+協會(農民合作組織)+蜂農現代組織化模式,共同推廣蜜蜂良種先進技術的使用;共同開展標準化生產、蜂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提高蜂業信息化管理水平,實現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全程質量可控可管;共同打造品牌,提高市場影響力;共同組織市場,應對市場風險,實現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雙贏局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