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去年一年,安徽省堅持弘揚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新的一年,農村改革該向何處發力,鄉村振興如何走在全國前列,代表委員建言獻策。
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優化糧經比例,增加優質綠色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這表明安徽省繼續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
“要大力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做大做強優勢品牌產業,培育觀光、休閑、創意農業。”程備久委員呼吁。“農業生產要緊盯消費升級,轉變生產方式和結構,提供更多優質高效的農產品。”楊增權委員說。
“去年,全省建立優質水稻、小麥專用糧食生產基地1455萬畝,增長3個百分點。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1114個,總數達5872個。”盧仕仁委員說,這些數據表明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安徽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
“要從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試點入手,對積極使用有機肥的農戶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從源頭上促進農業生產方式向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轉變。”孫偉亮代表建議。“加強政府引導,把優質糧工程納入政府總體規劃。”王平信代表說。
今年安徽省將再新建高標準農田360萬畝,確保2019年糧食產量穩定在780億斤左右。組織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工程、農產品加工業“五個一”工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
圍繞放活經營權深化“三權”分置改革 釋放土地活力
去年,全省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3700萬畝以上,流轉率46%左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8個百分點以上。這有效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李立虎委員建議,要因地制宜推進土地流轉,規模要與當地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相適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要引導金融資本下鄉,培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如何讓普通農戶更多參與到大生產中?“倡導以土地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實現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變,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土地股權轉變。”朱新中委員建議。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推進農村改革”,繼續“深化土地經營權貸款試點”。王慶武代表認為,土地制度是國家的基礎性制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調整,我們要穩妥推進。李宏鳴代表建議,以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改革和宅基地改革為切入點,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今年將在進一步落實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加快放活土地經營權。建立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網簽備案制度,發揮土地流轉交易平臺作用,推進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指導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以及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
以“三變”改革提升農民財產性收入 賦予鄉村發展的蓬勃生機
“加速鄉村振興,讓農民有奔頭。”方國代表認為,“三變”改革是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的需要,是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需要,也是加快農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去年全省5856個村完成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占總數的35.6%,人均分紅100元;3752個村完成“三變”改革,占總數的22.8%,戶均增加財產性收入1000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年的目標,“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開展改革的村分別達到40%、30%,讓沉睡的農村集體資產煥發勃勃生機。”
安徽省自2016年啟動“三變”改革試點,在改革的實施路徑、發展模式和保障機制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成效。“大部分地區承接主體的分配模式還主要以保底分紅加收益分配為主,沒有真正觸及‘股份合作制’核心,‘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還有待真正建立。”蘇靜委員建議,突出重點環節,強化政策支持,將“三變”改革與發展現代農業結合,推廣“企業+集體+農戶”的組織模式,大力培育和引導承接主體、村集體和農戶共同參與現代農業開發和產業融合發展。彭代高代表說,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旅游、物流等產業,將農戶承包地、集體資產等,以股份合作的形式,與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合作,聯建聯營,建立密切的利益聯結。
今年,應該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擴大改革范圍,落實政策措施,積極探索發包租賃、委托運營、訂單生產等模式,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引導各地因地制宜,選好做大優勢產業;強化要素支撐,發揮好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吸引更多集體資金、農民自籌資金、社會資金參與“三變”改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