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伊始,馬云依然在為了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步履匆匆。1月10日,在2019年阿里巴巴技術脫貧大會,馬云談了很多關于農業的看法,尤其是關于農業大數據這一塊內容。那么未來農民可以不下田,靠數據吃飯嗎?這是真的嗎?
未來的農民要“面朝屏幕”
過去我們說到農民,常用的一個描述,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說到農業,有句話叫“看天吃飯”。直到今天,很多農友面臨的現實依然是:辛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救護車一響,所有的豬都白養。
馬云認為,農業本身大有可為,要改變這個局面,就要告別面朝黃土靠天吃飯的勞作方式,未來的農民應該“面朝屏幕靠數據吃飯”。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未來的農民,主要精力不是盲目的放在田地里頭,以后這些活,用上智能化系統,用大數據來預判和決策,我們在后臺指揮操作就好,完全靠數據來吃飯。
這里說到了大數據,很多農友都覺得農業大數據還很遙遠,其實當下就已經開始發展了。
農業大數據是大數據理念、技術和方法在農業中的實踐。它涉及耕地、播種、施肥、殺蟲、收割、存儲、育種等各環節,是跨行業、跨專業、跨業務的數據分析及深度挖掘。
大數據在農業中有哪些應用?
近年來,互聯網的滲透顛覆了傳統的農業模式。農業大數據正在改變傳統的手工勞作方式和粗放式的生產模式,使傳統農業邁向集約化、*化、智能化和數據化。
對于熟悉互聯網的人來說,“大數據”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了。可對于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講,大數據能幫上什么忙?我們總說,大數據能讓種地變輕松,成本變更少,這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大數據加速作物育種
傳統的育種成本往往較高,工作量大,需要花費1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而大數據加快了此進程。
比方說,過去的生物調查習慣于在溫室和田地進行,現在已經可以通過計算機運算進行,海量的基因信息流可以在云端被創造和分析,同時進行假設驗證、試驗規劃、定義和開發。在此之后,只需要有相對很少的一部分生物經過實際大田環境驗證。這樣一來,育種家就可以高效確定品種的適宜區域和抗性表現,可以培育出各種有利于農民和消費者的品種,例如高鈣胡蘿卜、抗氧化劑番茄、抗敏堅果、抗菌橙子、節水型小麥等。
大數據預測市場需求
大數據讓農民也可以做數據分析,知道應該種植什么,何時和如何種植,從而讓農產品經濟效益更高。
比方說,新疆的香瓜在運用了大數據之后,就發現消費者*愿意買的是兩斤左右的香瓜。這樣種植的時候就可以針對性地定標準了,一個藤就長兩個瓜,剛好都是兩斤,雖然數量不如以前一個藤長五六個,但各個瓜都熱賣,比大小不一賣不出去強得多。
大數據實現農產品可追溯
大數據正在被用來改善農產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對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過程進行追蹤,可以預防疾病、減少浪費和提高利潤。
比如說,農產品生產商和運輸商使用傳感技術、掃描儀和分析技術來監測和收集產業鏈數據。在運輸途中,通過帶有GPS功能的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度和濕度,當不符合要求時會發出預警,從而加以校正。
大數據讓農業機械化
大數據服務還很適合我國農業機械化推行較好的地區,例如新疆、東北、山東等地區,農業大數據服務已取得一定進展。
比方說,在新疆兵團衛星導航技術、小型植保無人機、變量施肥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等都已逐漸投入使用,通過大數據育種、進行土壤營養分析、養殖環境分析、農產品市場分析、農業風險預測、可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使農產品種植更輕松,銷售更便捷,個性更鮮明。
農民“靠數據吃飯”能否成真?
“靠數據吃飯”是一個非常新穎的詞匯。過去的農民不會用電腦,但是今天的農民幾乎人人有手機。在農村發展電子商務以前不太可能,今天基本上都有可能,因為手機比五年以前的電腦要強大很多。互聯網新技術的發展讓農民離“靠數據吃飯”越來越近。
可以說,是智能手機的普及、電商行業的持續發展,*終將信息化革命帶到了農民身邊。現如今,通過智能手機,農民可以一鍵完成自家產品信息上傳,與隔著千山萬水的城市用戶互動,通過手機應用提供的用戶畫像、千人千面等功能,更好了解用戶需求,從而預判未來市場走向,做好農產品結構調整。
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研發了涵蓋多層面、多領域的農業信息化系統,構建了很多不同級別、面向不同領域的數據資源,形成了龐大的信息資源財富。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農業大數據的開放共享還存在總量偏低、可讀性差、數據更新比例低等問題。
農民上網、農產品上線不過是大數據技術的*步,要想實現真正的“靠數據吃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挑戰,更是巨大的機遇。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農民“靠數據吃飯”是可以成真的,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還需要漫長的、艱苦的投入與建設。
從昔日的“靠天吃飯”到未來的“靠數據吃飯”,我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將贏來巨大的變革。2019年,無論你有沒有準備好,愿不愿意投入大數據的浪潮,咱們國家農業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了!*后送上馬云關于農民的5大金句,總有一句,適合奮進的你!
1.貧是先天的,沒有辦法,但是困是往往把自己給困住了。貧窮不是農民不努力,而是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沒有完美的結合起來。
2.用新的技術重新塑造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要改變農業,改變農民,改變農村。
3.過去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是靠天吃飯,未來農民要面朝屏幕背靠計算,靠數據來吃飯,用大數據來預判,來決策。
4.用技術改變農村,脫貧致富是要有生態環境的保護,必須要完美的結合。
5.用新理念,新技術,新運作,農民依然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