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洋芋蛋,好吃能當飯。誰說不好看,開花賽牡丹。”這是一首流傳于甘肅農業大學的打油詩,也是該校人文學院“洋芋開花賽牡丹”創業小組的宣傳口號。2012年11月,這個帶著“西北土味”的創業項目,獲得了第八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填補了甘肅農業大學在此項賽事中的獎牌空白,也打開了全校師生以“土豆”為題進行創新創業的大門。
7年前,幾個家里以土豆種植為生的學生跟甘肅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孫偉聊起家人在“土里刨錢”的辛勞:“就連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也要整天彎著脊背,在地里待上*。”他們噙著淚水,說出此行的目的,“能不能幫助一起研發自動化的土豆播種機”。
彼時,市面上已有不少同類產品,能完成包括開溝、施肥、播種、起壟在內的多項作業,但全程機械化種植馬鈴薯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然而,為了鼓勵同學們的創新熱情,更是為了解決農戶的實際困難,孫偉還是走上了與土豆“較勁”的漫漫征程。
“5月收土豆,在試驗點上待一個月。10月種土豆,又待一個月。中間的短期調研更是數不勝數。”每年不少于兩個月的田野試驗,每月不少于兩次的例會,接近60名學生的連續接力,讓這個來自“象牙塔”的科研項目越做越實。
*次設計,*次試驗,*次失敗,*次推倒重來。*終,依托全域覆蓋溝壟栽培農藝以及膜頂座土促生技術,孫偉一行解決了馬鈴薯在栽培中人工放苗和打穴播種機械替代難等實際問題。
“每小時種兩畝,每畝減少人工成本150元。”老鄉實實在在的收益,成為孫偉再次出發的動力。下一步,他想尋找合作廠家,加大對一體化馬鈴薯種植機的推廣力度,幫助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賣不出去的土豆,不是拿來喂豬,就是任由其發芽腐爛。”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博士余斌與土豆“結緣”出于*收購土豆時的見聞。
2016年,結合農學院前期彩色馬鈴薯品種選育成果,余斌牽頭成立了大農薯業薯類食品研發推廣團隊,在實驗室做起了土豆深加工。
短短一年,大農薯業便推出一款包括冷凍脫水蔬菜包、調味包,再加一定計量的薯粉包在內的即時薯泥。相比市場同類產品,這款被命名為“愛樂力士(aliveness)”的薯泥,感官獨特、口味多樣,不僅一掃“甘肅洋芋蛋”的土氣,還多了都市人強調的時尚氣息。
一盒50克的薯泥定價10元,是土豆收購價格的300多倍。高價格這并沒有阻遏消費者的熱情,在2017年甘肅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它遭遇“哄搶”,躍居參展者所青睞的食品前列。
沒有人知道余斌及其團隊在這背后付出的努力。上千個不眠的夜晚,才能在300余份馬鈴薯品系材料中篩選出質量高、口感好、色澤鮮艷的原材料。不計數的重復實驗,才能完善去皮、切片、蒸煮、控溫、破碎、烘干、冷凍、過篩的工藝。
當前,由于缺乏合適的代加工廠,“愛樂力士”薯泥并沒有批量生產,但這個來自甘農大的學生創業團隊,仍在致力于彩色薯泥、薯片、薯條及彩色薯粉飲品的后續研發。
在甘肅農業大學,與孫偉、余斌“科技惠農”的路徑不同,以“洋芋蛋”自勉的甘肅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敏走的是一條“公益助農”的創業道路。
開始于2007年的“洋芋開花賽牡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是一項由學生發起的公益創業項目,以淘寶為平臺,銷售甘肅土特產及中藥材,“每賣出一百元,便有一元用于學生公益團隊‘愛的痕跡’。”
10年前的甘肅,大學生開網店還是件“稀罕事”,利用網店孵化公益,更是聞所未聞。沒有經驗可循的劉敏,只能帶著學生“摸黑”前進,從裝飾店鋪、聯系貨源到協調快遞、提供售后全都親力親為。
涓涓細流匯聚無限愛心,借力于這個以“洋芋”為名的項目,“愛的痕跡”實現公益組織的“造血”功能,連續十年,將更多資源帶進鄉村。而“洋芋”也成為農大學生試水電商的開端,探索著農民提供商品,網絡提供平臺,學生提供服務,顧客愛心助農的良性循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