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為實現鄉村穩定,許多地方更多強調屬地管理,全能政府的色彩較為濃重。新時代里,中央提出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全面轉型。相比城市,鄉村基礎薄弱、環境復雜,對此,不少地區存有疑慮:鄉村治理就像個大籮筐,啥都能往里裝,看似載體到處有,可真正有效的抓手在哪里?
一直以來,浙江農民收入領跑全國,農村經濟風生水起,如何解決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眾多新問題?記者采訪發現,浙江通過借賢,讓新鄉賢逐漸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再通過借勢,讓“楓橋經驗”“后陳經驗”“兩山論斷”等歷久彌新,發揮更大價值,*后通過借網,運用信息技術完善基層治理的數字革新,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在前期實踐中,“三借”已開始凸顯成效。
借賢:新鄉賢漸成主角
G20杭州峰會指定用茶“縉云黃茶”,來自三溪;村里所產的礦泉水,入駐美國芝加哥航空頭等艙;幾年間,“麗水市*美鄉村”“浙江十大美麗鄉村”“全國民主法治村”等一連串榮譽接踵而至……一無耕地、二無特色產業、三無財政撥款的三溪村,“逆襲”成了縉云縣的明星村。
要問有啥奧秘?三溪村黨委書記吳明軍答:全靠黨建,不等不靠,仰仗鄉賢。三溪四面環山,過去為求生存,許多村民外出打工,吳明軍也是其中之一。從事建材生意的他,年入百萬,正當事業風生水起,卻回鄉當起了村書記。
吳明軍深知“走出去”的鄉賢個個都是能人,于是抓牢這支隊伍不放,專門成立了鄉村文明促進會,不僅籌資,還籌智、籌服務、籌治理,將鄉賢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帶領下,許多鄉賢投身家鄉建設:7位一同長大的姐妹相約在村里義務種植玉蘭花,有了“玉蘭七姐妹”之稱;在上海經營服裝生意的吳耀東,被聘為鄉賢調解員后,經常自掏路費回村調解。
在麗水,只要品行好、有聲望、有影響、有能力,又熱衷公益事業、熱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不管是本地人士,還是新麗水人,一概被視作“新鄉賢”。2018年5月,市委專門出臺工作意見,要求各地組建各種載體,讓更多新鄉賢參與社會治理、引領鄉風文明等。
嘉興下轄的桐鄉市,早在2013年,就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為手段,開展社會治理創新實踐。當時,高橋街道的越豐村一馬當先,相繼成立道德評判團、法律服務團、百事服務團三個平臺,并發展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兩個載體,探索“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社會治理格局。
在這些平臺和載體中,既有常住村民,也有黨員代表、村民代表、道德模范代表等,還有老干部、復退軍人、企業家、教育科研人員等,大家發揮自身優勢,各盡其能。
桐鄉的做法很快被推廣至全省各地。如今,“鄉賢文化”在浙江蔚然成風,新鄉賢這支不領薪水的編外隊伍,往往源于群眾,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和群眾威望,對政策法規和群眾呼聲兩頭吃透,處理事情既合情又合法,使大量發展中的棘手問題得以順利解決,成了鄉村治理的新主角。
借勢:“老經驗”歷久彌新
“這么多年來,就沒有發生過一起上訪事件,矛盾不出村,早早就地化解。”說起這事,駱根土滿臉自豪,“在咱們村,有法可循的依法辦,無法可循的,就由村民商量干。”
駱根土是諸暨市楓橋鎮楓源村的村委會主任。在全鎮,所有村、社區都建立了自己的村規民約,事情一起干,好壞大家議。大伙遇到問題、發生糾紛,不是先急著投訴、舉報、上法院,而是找到楊光照的“老楊調解中心”評評理。
自2010年以來,該中心累計調解矛盾糾紛1700余起,群眾百分百滿意。
上世紀60年代初,依靠發動群眾,就地化解矛盾,堅持矛盾不上交,實現了“捕人少,治安好”,“楓橋經驗”由此誕生。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楓橋經驗”并未褪色,反而內涵更為豐富:正從過去單純的化解矛盾糾紛、維護治安穩定,拓展到防范化解各領域的安全風險,成為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平安和諧的重要法寶。
同樣歷久彌新,還有來自武義縣的“后陳經驗”。2004年6月18日,后陳村建立全國*村務監督委員會,此后,這項“治村之計”上升為“治國之策”。15年來,“后陳經驗”蘊含的改革火種成燎原之勢,不斷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后陳也一直保持著村干部“零違紀”、村民上訪“零記錄”、工程“零投訴”、不合規支出“零入賬”的記錄,村集體經濟增長了41倍,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兩番。
在浙江鄉村,不是就治理談治理,而是與經濟發展充分結合、相輔相成。一方面,村莊善治為產業興旺提供優良環境,另一方面,錢袋子鼓了以后,又倒逼治理能力的提升。在這方面,*值得稱道的就是安吉縣的“余村經驗”。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余村調研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余村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依托土地、礦山、竹林等集體資產,村里成立“兩山”旅游公司,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分別由2005年的91萬元、8732元,增加到2017年的410萬元、41358元。
村莊富裕后,余村為村民提供普惠的托底公共服務,實現勞動就業、衛生服務、養老保險等13項公共服務全覆蓋。如今,大到項目建設資金支出憑證,小到購買辦公用品原始票據,村民在家里通過電視機就可隨時查看,但凡遇到重大決策,村里也有一套廣泛參與的民主制度。
借網:提高治理效率
龍游縣東華街道的張王村,曾是個遠近聞名的“上訪村”,但2018年竟一舉摘得“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三年內,從未發生過一起上訪事件。說到這事,還得歸功于村黨支部書記袁平華。為了化解矛盾,這個只有初中文化的“外村人”,專門設計出一個信息管理平臺。
袁平華有著多年的協警經歷,調解矛盾自有一套,但自從被選為黨支部書記后,他就發現,之所以干群關系會緊張,主要癥結還在于村里的財務、事務不夠公開。能不能把這些都搬到網上?袁平華把設想告訴了一位做編程的朋友。
沒想到,這一設想還真成了現實。3個月后,張王村的村級事務信息管理平臺正式上線,袁平華將其取名“村情通”。這下好了,民政、婦聯、殘聯、團委等各條線的扶助項目都上了平臺,村民可用手機在線申請,誰家有補貼,誰家沒補貼,一目了然。
張王村的做法很快引起了縣里的高度重視。2017年開始,龍游向全縣推廣“龍游通”,形成黨建、平安、管理、服務、信用等五大體系,覆蓋全縣262個建制村,農村群眾關注超過20萬人,占全縣農村人口七成多。
“村情通”之所以能夠從草根創新,一躍成為便民“神器”,根本原因還在于順應新時代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的鮮明導向,這也符合浙江所大力推行的基層治理體系“四個平臺”建設要求。
2016年底,為了讓更多資源向鄉鎮傾斜、向村級延伸,使職權、力量等圍著問題轉、貼牢一線干,浙江對鄉鎮(街道)和部門派駐機構承擔的職能相近、職責交叉和協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務事務進行整合,形成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4個功能性工作平臺,并將這項工作納入“*多跑*”改革整體推進,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時,讓百姓辦事更方便。
與此同時,浙江又整合優化原有網格,通過嫁接信息技術手段,接入平安建設信息系統網、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和綜治視聯網等,讓這些網充當數據庫、瞭望臺和調度室,大大縮短了信息收集上報和任務指令下達的時間,使得每個事件都能實現可跟蹤、可督辦、可追責。
記者了解到,目前,浙江正繼續加快推進數據共享應用,實現從“*多跑*”到“*都不跑”,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政府”。根據省委、省政府制訂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計劃,今后五年內,浙江還將打造一萬個善治示范村,推動“三治融合”模式向縱深發展,變“盆景”為“風景”,聚“風景”為“全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