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來到福建省寧德蕉城三都秋竹海域,可以看到青山環抱間的海面潔凈清新。
去年,這片海灣還是另一番模樣:近2萬框傳統養殖網箱、1萬多畝龍須菜密布海面,抬眼望去盡是養殖用的白色泡沫浮球和花花綠綠的飲料瓶,擁堵而雜亂。每到餌料加工、投放時,海風一吹,難聞的魚腥味撲鼻而來。
隨著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的強力推進,1萬多畝龍須菜全部被清退,傳統網箱截至2018年11月21日已簽約清退161戶17094框,并從當天開始拆解。海面干凈了,視野開闊了,航道通暢了,原本被密集養殖區阻隔的波濤也蕩漾起來,海原本的模樣正日漸回歸。
另一片全新的“海上田園”則亮麗崛起——4個新型環保養殖設施展示區,漁旅融合,各地前來參觀考察的養殖戶絡繹不絕。
進退之間,碧海藍天。這背后,是寧德守護這片蔚藍海域的決心與信心。
海,是寧德的優勢所在、發展潛力所在。其中,口小腹大、水深港闊的三都澳海灣更是“世界不多、中國僅有”。去年10月寧德市委明確以“開發三都澳、建設新寧德”為戰略核心,并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沿海與山區聯動,建立高質高效的經濟生態、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風清氣正的政治社會生態,實現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其中,*具分量的部分均圍繞著海謀篇布局。
“2018年11月26日,福建省福州港口管理局寧德分局組織三都澳主航道和白馬航道巡查行動,發現并割除侵占航道水域的定置網設施21處浮球。”
“11月25日,福安市海洋與漁業局實行三都澳海上輪流日常巡查,當天航時6小時、航程70海里、行程180公里。”
……
截至2018年11月25日,全市共清理各類廢舊漁排45684口,清退禁養區漁排61158口、藻類24010畝,清理海漂垃圾12640噸。潔凈寬闊的海,又呈現在人們眼前。
霞浦縣北壁鄉盤前村養殖戶陳言斌養殖了十幾畝海帶。過去,他和周邊的養殖戶都是使用傳統泡沫浮球。在政府部門的宣傳、引導下,經實地參觀、下水試驗,*終采用了新型塑膠浮球。
“更換新型養殖設施,對我們養殖有好處,對海洋環境也有好處。”陳言斌說,現在村里都在陸續改用塑膠浮球,他自己也放了160多個。
“已使用了一段時間,比較結實,也不會造成污染,還很美觀。”養殖戶周進新信心滿滿,他打算把自己第二片養殖區的泡沫浮球也更換成塑膠浮球。
“試”出經驗,“創”出新路。寧德有關部門也在升級補貼、金融扶持、污水處理等方面積極探索嘗試,創出了漁排改造補貼款賬戶質押貸款、海上移動化糞池等多種新模式。目前,該市已有4戶養殖戶與金融機構簽約,貸款450萬元,其他養殖戶、企業正與金融機構協商陸續簽約中。
截至2018年11月25日,全市共升級改造養殖區和限養區內漁排15175口、藻類1100畝。生態環境“高顏值”與經濟發展“高質量”相得益彰。
隨著寧德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的推進,這片蔚藍海域由表及里發生著變化,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瀕危野生動物中華白海豚,向來對生活水質要求嚴苛。11月中旬以來,福鼎前岐雙嶼、店下巽城多處海域發現中華白海豚身影,萌態十足的視頻驚艷了萬千網友。
“白海豚出現,說明我們這邊的海域水質大大改善了。”寧德市海洋與漁業局專家指出,這澄凈海水得益于正在推進的海上養殖綜合整治。
好生態引來海豚棲,也引來了翩躚鷺鳥。在連通三都澳的東湖國家濕地公園,白鷺、蒼鷺、海鷗、潛鴨、鸕鶿翔集,覓食嬉戲。其中,還不乏赤頸、巖鷺、黑翅鳶、黑冠鵑隼等珍稀鳥類。據介紹,這里已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和越冬地。
生態環境在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也愈發便利。海清港闊好行船,這是“通達89”號5000噸散貨輪船長林香蓮近段時間穿行三都澳海域的切身感受。
“貨輪從東沖口進入,經三沙灣、白馬港,抵達鼎信碼頭,一般要航行兩個半小時。”林船長坦言,在海上養殖未整治前,這片海域密布網箱及定置網,甚至擠占航道,再加上往來穿梭的小漁船,每趟他都得小心謹慎。而今,航道通暢了,礙障物少了,船明顯好開了。”
據福建省福州港口管理局寧德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經過持續海上養殖綜合整治,三都澳內水上交通安全形勢趨于好轉,船舶碰撞養殖區事故明顯減少,進出港很順暢。如船舶進出白馬港由之前的3小時縮短至2小時30分,港口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同時,也為更多好項目布局灣區,儲備了港口等岸線資源。正如福建宏旺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鴻祥所言:企業落戶在此,其中一點就是沖著三都澳這片海而來,“有港口,運輸成本低就是優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